查房
喂水
□文/图 王标 本报记者 罗天志 刘河林
●近段时间,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很是激动,因为经过层层选拔和评比,该科室荣获了“达州市工人先锋号”。与此同时,该团队80多名重症医学人又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因为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去维护荣誉。
来之不易的荣誉是怎么炼成的?记者日前得到允许后,走进了这个“闲人免进”的科室,走进了这群生命最后防线的守卫者,去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一个综合性的救治平台,主要收治各种原因导致器官功能障碍需要生命支持和密切监护治疗的危重症患者,是生命安全和医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患者来自院内各病区、其他医院转入、120指挥平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大型灾害事故等。
作为四川省卫计委立项的“省甲级重点专科”建设科室,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规模位居川东北片区医疗机构之首,综合救治能力达到省内前列,在区域医疗中心起到了龙头示范作用,为达州市及周边地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扭转了过去重症患者需到外地“求医问药”的局面,解除了老百姓“看重病难”的困苦,真正架起了生命的绿色通道,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启动“关爱工程” 推进服务创新
系好头套,穿上鞋套,戴上手套,记者小心翼翼地进入了重症医学科。一位老人的病床前,两个护士正忙着为老人服务:一个护士慢慢地给老人喂温开水,一个护士轻轻地给老人剪指甲。老人不能说话,但那感激的眼神仿佛在告诉记者,“像我的亲闺女,照顾我很有耐心。”
重症医学科实施全封闭式管理,是医院唯一没有留家属陪伴的科室。重症患者的救治除依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外,患者的吃、喝、拉、撒、起居等生活问题以及功能锻炼均由医护人员全程照料。而重症患者又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他们大多无法行动和用语言交流,为他们服务需要高度的耐心、责任心和慎独精神。重症医学人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不怕脏、不怕臭,为患者翻身、洗脸、喂饭、倒屎、倒尿、掏大便……这些与治疗同步的繁重工作,已成为重症护理的常态工作。
不仅如此,科室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不断创新,注重个体化需求,新增为重症患者心理咨询、带呼吸机护送回家过年、拍照片送亲人、病房为患者过生日、特殊功能锻炼等服务内容,让患者真正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人性关爱和专业。
2012年以来,重症医学科便启动了“关爱工程”,针对不同医疗需求的特点,灵活启用“个性化”和“人文关怀”服务,赢得了患者家属的高度赞誉,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2012年春节前夕,一位九十高龄的老大爷,因呼吸衰竭在ICU呼吸机维持长达1年,在即将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程前,却用力写出了“我想回家过年”几个字。这个在常人看似简单的心愿,对于一位病重的老人来说,几乎成了他人生中最大和最后的一个心愿。面对路途遥远的农村,如何带着呼吸机将一位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回家过年,完成他最后的心愿,这成了重症医学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当时国内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经过再三论证后,重症医学人决定克服重重困难,尝试这一挑战,帮助老人完成心愿,在国内率先开启由医护人员陪同带机转运重症患者回家过年的病例。
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国内同行纷纷效仿,极大地鼓舞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为推进重症服务新模式做了有益的尝试。
应对突发事件 承担社会责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重症医学科发挥了引领主导作用,坚持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为政府正确决策献计献策,体现了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抢救万源“12·26”矿难和达州“2·6”重大烧伤等事故的救援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表扬,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有效促进了团队建设和发展。
尤其是在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救治中,重症学科人更是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政治思想品质。
2017年3月2日,一位历经三地五院多专业诊治后的患者,终因病情加重呼吸衰竭转入ICU抢救。从表面上看,这位患者与其他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并无两样,但细心的重症学科人却诊查出了不一样的病情:从患者肺部拍片检查中,该科郑祥德主任发现了一小块毛玻璃一样的阴影。“难道是H7N9病毒感染?”联想到当时在其他地方已出现H7N9感染患者,郑祥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很快,省疾控部门的确诊结论,证实了他的判断。
正是这个细心的判断,对达州市防控H7N9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阻击疫情播散的过程中,实际在考验重症学科人的意志和担当,是否把患者的安全和疫情的控制放在首位?事实证明,面对可怕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敢于担当、毫无怨言、从未退缩。科室管理者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全科人员投身在控制疫情的第一线,为全面控制达州市疫情铸牢防火墙,为达州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巴山人民纯朴善良,但农民健康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近年来,农村常有被大黄蜂蛰伤、毒蛇咬伤、吃毒蘑菇中毒、除草剂和农药中毒等事件发生,由于第一时间现场处理方法不当和当地医疗条件的局限,转入重症医学科救治时间滞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面对这些痛心疾首的问题,重症医学科主动将工作前移,勇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抢救他们生命的同时,不忘把大众防护和自救知识的普及作为己任,从源头上治理,以多种形式对患者家属宣传,并借助媒体呼吁各界人士给予重视,向市民广泛宣传防护自救常识,达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目的。
团队还靠领头雁 科技创新攀高峰
重症医学科在创一流团队的同时,不忘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以科研促学科发展,学科发展推进科技进步。该科的学科带头人郑祥德,是四川省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会委员、四川省重症医学会常委和达州市重症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在推进全市重症医学发展的同时,率先垂范,发挥领头雁作用,投身临床一线,并带领团队狠抓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该科先后获得达州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以及四川省医学科技三等奖2项;获得达州市科技立项在研课题1项、资金15万元;获四川省医学会科技立项在研课题1项、资金1.5万元;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0余篇,科室共撰写论文100余篇。学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极大促进了重症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有效惠及了重症患者。
达州市中心医院的重症医学团队,这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这是一座保护市民生命的绿色桥梁!该团队的事迹先后多次被国家、省、市等主流媒体报道,如今,“工人先锋号”这个沉甸甸的荣誉里,满载的是重症医学人对患者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对事业的追求!
新闻推荐
本刊请专家支招家长帮孩子收心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