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法律知识
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中矢志不渝的追求,法治社会才能维护百姓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治蜀兴川重在历行法治”指示要求,围绕“让法治成为达州全面小康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捍卫了安全安定,维护了公平正义,促进了社会和谐,服务了发展大局。
□本报记者 龚俊 摄影报道
“十大行动” 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要坚持依法执政,进一步规范公权运行;要深化依法行政,进一步建设法治政府;要突出公正司法,进一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强化法治宣传,进一步推动法治观念入脑入心;要加强基层治理,全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7年8月31日,市委书记包惠在全市依法治市工作推进会上深刻指出:要以问题为导向,“十大行动”为抓手,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2015年1月,为全面贯彻中央依法治国方略,落实依法治省各项工作部署,深入推进达州市依法治市工作,达州在全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依法治市“十大行动”。
依法执政行动、依法行政行动、规范执法行动、公正司法行动、法律学教行动、法治宣传行动、信访秩序规范行动、不良风气治理行动、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城乡环境治理行动,涵盖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基层治理、法治宣传教育等法治达州建设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工作。
通过顶层布局的依法治市“十大行动”,让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达州加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为把达州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两年多来,达州在全省21个市(州)每年度法治考核排位中均位居第一方阵,2016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在市州中排第一名。工作中创造的多项先进经验,受到省委领导和省依法治省办、省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制约公权
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达州市境内河流密布,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河流湖泊管理不好,不但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还会造成水污染,影响群众生活,破坏生态环境。2017年7月1日,达州市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达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通过这次立法,明确了达州市饮用水保护范围,明确了政府职能职责,加大了处罚力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市民纷纷拍手叫好。
《条例》的实施,只是达州法治建设的一个方面。近年来,达州市先后出台了《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办法》《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建章立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使政府的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化、规范化。
而在达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区内,一幅高挂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格外引人注目。这份流程图上,从项目确立阶段到用地审批阶段,再到设计审查、施工许可阶段,最后到竣工验收阶段,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每个阶段除明确了相应审批的责任单位,更限制了审批时间。一个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落地,由审批法定总时限1042个工作日缩短为60个工作日。
全民普法
打造法治达州新亮点
“遇到问题要依法、依规处理,不能将问题凌驾于法律之上。”在通川区,信访户贾召敏现在成了新锦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员。从信访户到社区调解委员会骨干,老贾的转变来自于法治浸润和集体关怀。
“他向地方政府提出用预留地换养老保险的要求,但均因法律无凭、政策无依,难以令其满意。”为了做好释法工作,时任新锦社区主任杨雷引导老贾自学法律,让其明白了道理,走出了“牛角尖”。被选举为新锦社区廉勤监督委员会委员后,贾召敏利用自学的法律知识义务调解矛盾纠纷68件,矛盾纠纷调和率达97%。
随着达州法治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类似于贾召敏这样的变化,在达州还有很多。近年来,达州市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法律学教和法治宣传行动,并利用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和宣传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积极营造学法、守法、用法、尊法的浓厚氛围,努力推动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进心入脑、有意识、成习惯。
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依法依规解决;法治达州的建设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达州,正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行。
新闻推荐
西南片区集中行动严管严查道路交通安全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