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距离2017底还有最后三个月时间,通川区“软”“硬”兼施,向在全市率先整体脱贫发起最后冲刺。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脱贫奔康还得靠自己干。”今年3月起,该区在全区村(社区)特别是45个贫困村开展“建设新通川·文明大家谈”道德讲堂活动。活动以主题宣讲为主,辅以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文艺表演、文明评议、典型宣传等活动,成效明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通川区高度重视乡风民风建设,坚决摒弃陈规陋习,积极倡导文明新风,着力让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让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群众脱贫攻坚的激情和斗志。
该区以多种合作促进村集体聚资金,以资源租赁实现贫困户收租金,以劳务聘用引导贫困户挣薪金,以产权代理保障贫困户分股金,以灵活经营带动贫困户赚现金。通过“五金模式”运行推进,全区现有55家贫困村集体领办专合社、电商网点和劳务服务公司,累计获得经营性收入360余万元。引进业主流转贫困户土地、山林等自有资源和租赁闲置房屋开发民宿旅游,1473户贫困户稳定收益718万元。带动919名贫困群众就业,促进闲散就业1.2万余人次,劳务输出贫困群众5335人。贫困户用产业周转金、扶贫小额信贷金等入股,采取“两保底、一分红”等方式,实现852户贫困户持续收益股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实现了贫困户“两不愁”目标。
该区印发了《达州市通川区防返贫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防返贫基金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益性、救助性专项基金,并保证每个贫困村防返贫基金库存规模不低于10万元。碑庙镇陡坑村和石笋村率先探索建立防返贫救助基金,明确受益对象只能是因灾、因病、因学以及突发意外等情况返贫的脱贫户,且一次性救助范围在500至5000元之间,遵循“应助尽助”原则,实行差别化救助。同时,该区还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了“扶贫保”保险产品。该产品实行保费补贴机制,由区财政和投保人按比例承担,提高保险额度、拓宽保障范围,着力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疾病致贫等问题,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后不再返贫。
(特约记者 文志碧)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5日,在2017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达州市“6+2”产业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达川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市国信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场签订了(达川)新能源汽车及液晶电视周边线材生产...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