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海涵
上世纪90年代,达城卷起了一股“收藏”风暴,聚集在老车坝人民公园门口的藏友比肩接踵,每个摊位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随着城市发展,2009年,这些民间藏家有了固定的交流场所,辗转至西外体育路上的达州市古玩市场。
转眼便是十年光景,在这家不足200平方米的新“堂口”里,一直暗藏着一片唇枪舌剑上的江湖。十年来,全国多地的民间收藏家曾汇聚于此切磋交流,拼眼力、比学识……这是真正的高手过招,靠的全是“内家功夫”。
然而收藏的浪潮总是潮起潮落。受各种因素影响,如今达州古玩行业日渐萧条,本就不大的古玩市场更是门庭冷清……
寻宝 看货砍价犹如高手过招
5月15日早上9点,来自重庆巫溪、万州的4名藏友在休息一晚后,带着精心甄选的藏品来到西外体育路上的达州古玩市场门口摆起了小摊,这里是他们的第五站。一些前来“寻宝”的藏家早在前一天晚上便得到了消息,早早在此等候。
造型精美的瓷器、莹润透亮的玉牌、色彩艳丽的手串、慈眉面善的青铜佛像……小摊上的物件不断被拿起把玩,又轻轻放下,这批“寻宝人”似乎格外挑刺儿。年纪大的戴着老花镜,转着瓷器反复观赏;年轻人打开手机灯,放在玉石十厘米远的位置,左右查看。就连路人都停下脚步,脸上写着“看热闹”的新鲜劲儿。
“这串项链多少钱?”一位路过的中年女士被串着玉石的珍珠项链所吸引。
“160块,民国的老物件。”手缠硕大紫檀手串、腰挂一块洁白莹润玉牌的重庆摊主迅速答话。
“这珠子不圆,便宜点,80我要了。”
“行吧行吧,我收都收成120,不过认识是个缘分,亏起卖给你今天也算是开张了。”待这名女士戴上项链心满意足地离开后,摊主才摇头自言自语,生意不好做。
然而旁边摊位却成交了一单大生意。一位达州藏友相中了一只宋代耀州窑烧造的青釉瓷碗,拿起来仔细查看釉面,掂量重量,双手反复摩挲。一番把玩后,几经还价,最终以8000元拿下。“耀州窑出产的青瓷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质莹润透明,这是个真东西,不过还是买贵了,碗底有缺陷,我家收藏的青瓷碗比这个品质更胜一筹。”站在一旁的一位老人咂嘴道。
老人姓刘,达州本地人,玩收藏已有20多年,在达州古玩市场里也有一方小店。对于古玩市场里的浮沉起落,老刘自称悟出了个七七八八。达州古玩市场相对来说规模小,很难聚集大批藏友,藏品也多是民间藏物,卖不了什么大价钱,至于“捡漏”就更是难上加难。
对于年份不久的老物件或者新工艺品,有眼缘相中的可以大胆砍价,“就像高手过招,谁对这里水深多少和物件价值把握得更精准,便是招数更胜一筹。”老刘说,对于一些单纯玩票的藏友来说,不同时代有各自的新鲜玩意儿,能讨个好看又便宜的东西回家把玩也挺不错。
鉴宝 江湖争锋看谁功夫高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古玩江湖里流传着一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见真招。在行家眼中,古玩,玩的是复杂人心。
“风云变幻的古玩市场里,自以为是的人很多,但没有谁可以说是真正的行家。这里面的学问太多,很多人玩了一辈子都没能进门。”搞了20多年收藏的老刘最初接触古玩时也曾被居心叵测之人骗得团团转。
起先,老刘是收藏邮票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达城兴起“古玩热”,一个搞收藏的朋友找到他来投资,说里面大有赚头。“我出钱,朋友负责看货买货,卖掉之后对半分。”满心欢喜的老刘立刻答应。可当他带着买回来的众多“宝贝”找卖家时,却被鉴定师告知“宝贝”全是假货,亏了一大笔钱。这让他意识到,找别人鉴别容易受骗,得自己懂才行。之后,他用了5年时间学习瓷器历史、收藏辨别等学问,期间他没出手收过一样藏品。之后他从集邮转行进入古玩市场,在“大浪淘沙”中渐渐有了辨识力,开始专攻瓷器收藏。
回忆往昔,老刘称他“淘”到过宋代耀州窑的精品青瓷碗,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瓷碗,唐代晚期的秘色瓷……老刘最为得意的是,他有一部分藏品被行家估价超过百万。
“古玩市场大有学问,光看书也不行,有些人专门照着书上的内容来制作仿品,不懂行的初学者以为是老物件,实则是个假货。江湖险恶啊,要多学、多看、多听才行哟。”但老刘也讲道,有些市民觉得古玩市场里只有假货,这种看法肯定是不对的,市场上肯定有好东西,识货的人自然能淘到“宝贝”。
多年的收藏经历,让老刘觉得生活很充实,“收藏可以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欣赏把玩喜爱的精美藏品也能陶冶情操,更何况老物件没有再生性,放在那儿也不会贬值,何乐而不为呢?”
藏宝 呼吁打造古玩市场
古玩收藏分为瓷器、字画、玉器、杂项四个大项,但藏友却不分年龄性别。在这一行,有头发花白的老叟,也有勤奋精干的年轻人。“‘90后’后喜欢玩钱币,我爱玩有川东特色的木雕与石雕。”在达州古玩界有着“大收藏家”称号的小余热衷于收藏具有川东特色的老物件,经常开着货车走村串户收“宝贝”。
“他仓库里的东西比我们市场的都多。”市场里有摊主打趣道。
“哪里哪里,我当初也想来古玩市场占个门店,但是店面太小装不下的嘛,只能另寻他处了。”小余摊了摊手。
“现在这行生意不好做哦,一年的收入连门店房租都还不起,哪有你自家仓库安逸。”老刘在一旁接话。
近几年,随着“古玩热”浪潮的平息,再加上达州古玩市场面积过小,缺少浓厚的古玩文化氛围,藏友没有一个成规模的大型古玩市场可以进行文化交流,使得达州古玩行业愈发萧条。
“现在达州活跃的藏家大概有200人左右,但由于达州的古玩行情不景气,看热闹的人倒是多,但成交量很小,民间交易无法估算,但古玩市场一个摊位一年成交量只有几万元到十万元不等。”据达州市古玩市场负责人介绍,达州市收藏家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大型古玩藏品拍卖交流会。去年10月举行的藏友交流会,吸引了全国百余名藏友来到达州,琳琅满目的“宝贝”摆满了体育路两边的人行道,场面很是壮观。
但因为没有大型古玩交流场所,占道交易影响通行和道路整洁等弊端同样存在。“这也是没有办法,场地限制,其他省市的藏友看到达州的古玩市场只有200平方米都感到不可思议。”该负责人说,很多城市的古玩市场以楼层计算,大到可以称作“古玩城”,达州古玩市场缺乏足够的场地来支撑起古玩行业,很多藏友都是私下交易,这也是古玩生意难做的原因之一。
在众多藏友看来,古玩市场里面不仅只有买卖,还有文化的交流。他们也呼吁,希望市民不要对古玩市场带有偏见,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打造达州古玩市场,将其当成文化产业来打造。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15日下午,达州市建设巴文化高地专家座谈会在蓉召开,邀请李明泉、段渝、周科华等知名巴文化专家学者出席,为达州打...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