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达州 今日万源 今日宣汉 今日开江 今日大竹 今日渠县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今日达州 > 正文

挑战写作成规的“冒犯”精神是文学发展的动力 评虎溪子散文《荒原上的母亲》

来源:达州晚报 2020-03-23 09:05   https://www.yybnet.net/

□冯晓澜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迈入社会前,总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其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的祖孙情、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姐妹情等亲情,被铭刻于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一旦提笔,亲情就自然而然成为选材和反映的对象。而最直接的首选就是书写母亲、歌颂母爱。此类文章,古今中外,可谓数不胜数,后起者想要写出新意都难,遑论超越前人。

虎溪子《荒原上的母亲》(载《达州晚报》2020.2.25),一看就知属于歌颂母爱、为母亲塑形“作传”的散文。其标题不仅规定了书写对象,而且还给读者带来了悬念。为何是荒原上的母亲而不是原野上的母亲?荒原,尚未耕种开发,而原野,充满诗情画意。荒原和原野,虽有一字之差,其背后的深意却值得咀嚼,无疑深藏作者的苦心。好的标题,不仅涵盖全文,而且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在正文前,作者先抛出一段类似题记的话。其大意为:

从潜意识梦中醒来的“我”,因对孤独的恐惧而光着脚在冰原上呼喊、奔跑、寻找母亲,却总也抓不住母亲的衣袂,即使再抓不住,也仍然奔跑着……

这个梦境,不仅成为文章的又一个悬念,而且还映射出“我”恐惧母爱的消失,哪怕再不知疲倦地奔跑追寻仍不得的情结。其梦境的描述用了近百字,显然打破题记简洁明了之常规。看似有些不伦不类,实则是为了全篇结构和表达需要而有意为之。作者未标明为题记是明智的。其反常之举是否产生奇效还有待于检验。

开篇第一段:“我”打记事起就不断为那梦境所困扰,只要一醒来就去寻母亲,一见母亲仍在床上安睡,就有了满心欢喜的幸福感。这无疑反映出“我”对母亲羽翼温暖的依赖和深怕安全感失去的焦虑之心。在我看来,这段话其内在逻辑与梦境是一脉相承的,归入正文并不十分吻合。如归于篇前,下一段的书写母亲,才显得有开门见山的直截了当。

文章主体由刻画母亲优秀人品和精神气质的五个片断构成。的确,它不是传统意义上按时间顺序、有头有尾的讲述法,而是选取母亲一生中最有典型的事例,试图为母亲塑一座立体鲜活的雕像。

第一个片断,由母亲在娘家的排行写起。她的姓名被人们遗忘,只能用排行替代称呼,反映出那个年代妇女地位低下的普遍境遇。她因在家族的辈数高而获得族人和乡邻的尊崇。但母亲的好口碑是凭“她执守一辈子的善念”而赢来的。她身体力行并传承好家风,让“我”家四代同堂、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在老家都有好的口碑。“我”告哥哥的状挨母亲巴掌训斥和在单位被上司误解的拍案而起,都是传承和捍卫家风淳朴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片断,写饥饿年代,母亲辛勤操劳、精打细算,才拉扯着全家顺利生存下来。不仅如此,母亲为喜欢接交朋友的父亲挣脸面,家里如拿不出招待客人的食品,就悄悄到邻居家“借了一块腊肉和几个鸡蛋”。对逃荒到山寨的安徽客,母亲听着他们哭诉的惨状,除了陪着流下同情的泪水,还让他们吃饱并送上些食品。母亲的流泪,不仅刻画出母亲乐善好施的善良,也是对好口碑的印证。

第三个片断,作为没文化的山村农妇的母亲,并没有头发长见识短,而是盼子女成为读书人。这源于仰慕、尊重有知识的老中医周先生。母亲教育子女们学习周先生“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气。她认为周先生虽命运坎坷,却宠辱不惊,只有读书人才做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境好转,但“我们的学费和每个月的生活费就靠母亲卖地里的小菜来凑”。当“我”拿着零碎钞票去缴5元的住宿费,遭到生活老师的白眼和谩骂。虽未酿成打老师事件,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尽管母亲教育“我”“人生只记恩莫记仇”,但当创伤是因对方侮辱亵渎了母亲和母爱时,“我”又怎能就迈过那道心灵创伤的坎,以至于几十年都再没回过那所学校。这个心结始终未能释怀与母亲的教导也相违背,作者没能深挖,殊为可惜。

第四个片断,讲述老屋前两棵百年柿子树对一个家庭的贡献。每当成熟时,全家无缘一饱口福,卖了供子女上学。母亲对柿子树恩惠的感激,体现在“每年腊月三十天午饭前,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兄弟,端上一碗米饭,在树腰切开一个口子,并往口子里喂满饭粒”。母亲说,我们过年,也要让树过年。这独特的感恩教育,出于朴素的善念而非刻意为之。后来村里修路,老柿子树被砍伐,“母亲抹着眼泪说,树哇就像我们人一样,老了就没多大用了”。文中第二次出现母亲的流泪,是为柿子树老了无用的伤感之泪。

第五个片断,父母与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争争吵吵一辈子。双方对垒的父强母弱,在晚年变成了母强父弱。面对母亲在子孙面前总是翻旧账的“控诉”,父亲理亏告饶摆上酒杯,力邀母亲喝一杯。父亲用挚爱一生的酒来化解晚年的颓势,也让滴酒不沾的母亲竟慢慢爱上了酒。二老和解对饮的温馨画面,终止于母亲生命的尽头。母亲临终时,父亲端着酒壶为不能进食的母亲,“隔一阵子就给母亲喂一小口酒,隔一阵子就给母亲喂一小口酒”,活画出父亲希望母亲生命能延续下去的恋恋不舍。当母亲归西,全家哭着一团时,痴痴望着母亲遗体的老父亲“手中酒壶溢出的酒,洒了母亲一脸”。在文章中,晚年才出场的父亲之丧妻之痛和夫妻情深,于无言的动作描摹中已力透纸背。

作者就这样用深沉的笔触、饱满的情感和精心选取的五个片断,刻画出一个勤劳善良、精打细算、乐善好施、知恩必报、有远见、有口碑的山村妇女形象。如果再补充一个母亲不屈服于艰难生活却私下流泪的片断,那么,母亲的形象就会更立体丰满一些。

结局,母亲走了,困扰多年的噩梦再没做过,“我这才明白,我再也没有母爱了”。这简短的收束,以少胜多,字字千钧,与正文自然段的动辄几百字,形成强烈的反差,更与篇前的那个梦境遥相呼应。它虽呈结构上的闭合之态,却因象征隐喻而迸射出感人的艺术张力:一个人怕母爱失去之危机感是伴随一生的,并进一步昭示,人生就是一场生与死的单向度的奔赴与亲情的流失。母爱终将远去,但母亲的宝贵品质和优良家风将永远铭记于心。作者之所以将梦境置于篇前的反常之举,确实有助于文本内涵的深化而让这篇散文有了特色和新意。

文贵有法,方有依凭;文无定法,才有发展。作者打破题记常规,却不标明为题记的模糊处理方式,一方面反应了作者不拘泥于文法的“冒犯”与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编者的慧眼识珠。散文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向写作成规挑战的“冒犯”精神。我以为,只要勤于观察,只要深接地气,只要勇于进取,只要编写合力,我们副刊的散文就会为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

新闻推荐

以练备战 科学防控 达州市教育系统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演练

医务人员指导达川区银铁学校开展疫情应急演练。达川区逸夫小学“学生”入校接受体温检测。达州凤凰职业技术学校为体温异...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挑战写作成规的“冒犯”精神是文学发展的动力 评虎溪子散文《荒原上的母亲》)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