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避免被人脸识别,一名男子戴着头盔看房的视频火遍全国,也将“刷脸"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今,“刷脸"几乎无处不在。购物时“刷脸"支付,进小区时“刷脸"开门……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靠“刷脸"办妥。可“刷脸"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却可能面临着技术被滥用、信息泄露的风险。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达州市一些小区正在积极推行“刷脸"门禁。
大数据时代,个人“露脸"的环境和应用场景增加,如何兼顾便捷和隐私安全?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小区流行“刷脸"开门
近日,记者在达城北外江湾城看到,该小区启用人脸识别门禁服务系统,业主可以“刷脸"进门。业主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11月,小区物管贴出《关于“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的通告》,对小区业主进行人脸识别录入。“不少业主跃跃欲试,纷纷报名预约进行人脸识别录入。"王先生说,他也在第一时间报名,之后带上身份证办理了人脸录入,“主要是为了方便,图个新鲜。另外,感觉小区能‘刷脸’挺高大上的。"
记者在达城南外一小区门口看到,在行人通道及电动车通道,安装有3个“刷脸机",但有两台机子已“罢工",一台虽开着,却没有业主使用,进出的业主要么刷门禁卡,要么让值班保安帮开门。
该小区保安告诉记者,“刷脸"系统是之前的物业服务公司安装,今年新物业服务公司接手后,这套“刷脸"设备就一直处于停用状态。停用的原因是人脸识别反应慢,有时业主站在机子前半天都不能识别,久而久之,大家便弃用了。
部分业主担心泄露信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不少小区正在或准备推行“刷脸"门禁。而已经体验过“刷脸"系统的一些业主,却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市民白女士说,小区设置“刷脸"系统之后,她第一时间到物管办公室采集了自己的面部信息,心想以后进出就方便了。没想到,这套系统并非那么好用,“我平时经常加班,晚上很晚才下班,到门口才发现,由于光线比较暗,系统难以识别。我傻傻地站在设备前等了半天,设备就是没反应。"白女士说,她最后不得不呼叫物管帮开门。本来想方便,结果却带来麻烦。
还有一些业主担心自己的面部信息被物管收集后,存在被泄露的风险,不愿意去采集人脸信息。棕榈岛小区居民谭先生认为,人脸是每个人重要的生物特征之一,万一被泄露会很麻烦。再说进出小区,用门禁卡也很方便,没必要再搞人脸识别系统。谭先生表示,物管收集到的人脸信息应该由谁来监管还不清楚,还是谨慎些好。
“刷脸"进出并非强制要求
“‘刷脸’只是进小区的其中一种方式,除了‘刷脸’之外,业主也可刷卡、刷手机进入,还可以让保安和物业服务人员帮开门进入。"已开启“刷脸"系统的西外某小区物管人员告诉记者,“刷脸"并非强制要求,业主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出小区。对于已经录入到系统里的业主面部信息,他们会严格保存,相关工作人员都有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和观念,会按照规定与要求确保安全,避免泄露。
该小区的一名业主表示,物管的通知称“后期人脸识别系统将与公安系统联网",业主的人脸信息都存储在总公司的相关设备中,由专人管理。推行“刷脸",是为了方便业主出行,同时减少陌生人进出,方便警方查案,守护小区安全。
一家专门建设“刷脸"开门系统的公司负责人表示,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物管也从人防、物防,发展到科技防,“刷脸"就是科技防,效率更高。对于“刷脸"系统,如果物管不想用,可把系统拆掉。他们联合公安、物管三方共建,信息安全有保障,业主不必过度担心。
居民录入信息应三思而行
“刷脸"门禁以方便快捷受宠,但在采集业主面部信息后,如何保障业主信息的安全?记者采访了律师。
四川法之缘律师事务所律师唐隆茂认为,作为近年非常走红的新技术,“刷脸"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刷脸"逐渐渗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了。一些地方或者小区推行“刷脸"技术,并非不可接受,因为它确实能给人们提供方便。
唐隆茂说,个人信息分为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而人脸识别是生物学识别,具有不可更换性和唯一性,因为大家无法换脸。因此,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基于此,小区、公园、景区等,不应该收集个人的敏感信息。
“‘刷脸’能够给市民带来方便,这很重要。但是,居民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更重要。"唐隆茂建议,在使用“刷脸"技术时,居民要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再做决定。另外,采集居民面部信息的公司、部门或单位,更要严格保管好这些面部信息。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措施
社会学专家周可达认为,“刷脸"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场合都有人脸识别系统,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场所,比如一些楼盘售楼部的大厅等,“刷脸"系统会自动记录到访者的面部信息。而在城市新建的小区里,越来越多地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这样便于物管进行管理。
周可达说,很多东西都有两面性,“刷脸"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刷脸"要采集人的面部信息,而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如果使用不当或者泄露给不法分子,就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一方面,采集信息要经过当事人同意;另一方面,对当事人的面部信息要妥善保管,不得泄露,更不得非法使用。
“现在‘刷脸’这项技术良莠不齐,如果有的地方或小区使用了不成熟的‘刷脸’技术,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比较大。"周可达说,既然“刷脸"技术已经推广开来,那么监管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拿出方案予以应对。(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中心城区11月物业服务企业黄牌名单公布 连续3个月被亮黄牌 栖凤苑小区物业被红牌警告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严衡玬)昨日,市住建局公布中心城区11月物业服务企业黄牌名单,通川区、达川区13家物业“榜上有名...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