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不爱看达州日报。我认为,党报嘛,旨在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登上达州日报的对象不是领导就是名人,普通老百姓就是吃瓜群众,与自己关系不大。
我对达州日报认知的转变,是看了戴静文记者的两期人物专访后。
第一次是采访杨守坤老人。
杨守坤何许人也?他是我公爹的挚友,退休教师,现年90岁高龄。杨叔叔多才多艺,酷爱书法绘画,多件书法作品珍藏于井冈山博物馆、台湾博物馆。他还编纂了《简化字草书对照字典》,整理出版了《歇后语对联》。一次,杨叔叔专程来到我家,带来了他的书法作品及水墨画。原来他是要参加一个网络书画大赛,让我帮他上传参赛作品。本来我是很反感这种拉票大赛的,但杨叔叔兴致很高,渴望能通过这种赛事推出自己。我不忍心拒绝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就顺手将赛事转发在朋友圈,请圈友帮杨叔叔投票。
当时达州日报生活周刊主编蒲建国与我是微信好友,我们却极少有联系。但我这一条拉票的朋友圈动态,却引起了蒲建国的注意,他看了杨叔叔的书画作品,留言问我:这个老人是哪里的?我马上派记者去采访!
当时我很惊讶,我的一条朋友圈,竟然惊动了生活周刊主编和记者?我赶紧将这消息告诉了杨叔叔,并将杨叔叔的电话告诉了蒲建国。
过了几天,杨叔叔给我打来电话,说记者已经采访了他。电话里,杨叔叔激动得语无伦次。他说,这次采访,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他死也瞑目了。还说,自己岁数大了,活一天少一天,希望自己这一颗金子,在有生之年能被人发现,他费了一辈子心血的艺术成果,不能跟他一块儿埋在尘土里。他还告诉我,他最大的心愿是出版《简化字草书对照字典》,已经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记者戴静文,小戴记者愿意帮忙留意出版事宜。
听了杨叔叔的讲述,我很感动。一是感动一个民间草根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二是感动于达州日报新闻媒体人对艺术及艺术家的爱戴与尊重。
2019年3月1日,达州日报生活周刊刊出了戴静文的采访专稿《杨守坤:书法伴我八十年》。在杨叔叔家里,这一版专访稿被他裱了起来,郑重地挂在书房里。
这次专访过后,我开始关注达州日报。
我发现作为党报,党的声音始终是时代最强音。在最强音的引领下,它深深扎根人民群众,采编更加贴近生活,内容更加贴近读者,以媒体人的敏感嗅觉,不放过任何一个闪光点。
第二次的采访对象是我本人。如果说采访杨守坤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集书法绘画编撰于一体的艺术家的话,那么戴静文记者采访我,我则理解为达州日报对本地文学新人的鼓励和培育。
在2020年下半年,我的抗疫闪小说《揭不开的谜底》在“赤帜阳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后,我接到戴静文记者的电话,要对我进行一次人物专访。我吓了一跳,我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有啥好采访的呢?但如果我拒绝,又怕被误认为在故意摆谱。于是我给她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我说,我是写闪小说出道的,那就借我多宣传闪小说吧,让更多的人认识闪小说、喜欢闪小说。2021年1月22日,达州日报生活周刊“平凡人的文学梦”栏目,推出戴静文记者的专访稿《黎凡:用不平凡的笔触写出人生百态》。文中介绍了我的一些相关情况,但有大量篇幅推出的是闪小说理论,我十分满意。看得出来戴静文私下里花了不少功夫,她的这种敬业精神让我特别感动,因此我喜欢上了人物专访报道,一有空就去浏览达州日报公众号。
这一浏览,没想到让我大开了眼界!由此认识了民间刺绣收藏家汤冬、舞台舵手岳廷超、石刻家唐铭、钢琴教授刘高扬、开兰花博物馆的师浩林……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有不同建树,实在令人惊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达州人杰地灵,能人太多了!”视野拓宽,心胸豁然,便油然升起对艺术的崇敬之情,也更促使自己沉淀下来,静心写作。
如果把众多资讯比喻成散落的珍珠,达州日报就是一根线,不辞辛苦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每一天按时呈现给广大市民。有了这根线,忙乱的现代生活,才有了茶余饭后的阵阵清香,不是吗?
□黎凡
新闻推荐
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我一向对自己缺乏信心,似乎在成长的每一个关口,都会裹足不前。得幸有最知心的朋友,总会在关键时刻推我一...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