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请速速听令!”2020年7月28日傍晚,吃过晚饭正在通川区大北街假装溜达实则打望的我接到志鸿从重庆打来的电话,“我的散文集准备出版了,你和懋勤老师一个给我写一篇序哈,听到没有!”哎哟,活了几十年,只见过作者在写序的人面前“点头哈腰”,哪里有这种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命令式的?!瞬间,气急败坏,“我不写,懋勤老师给你写了就足够了噻!”“你还是不是兄弟伙嘛,你娃儿怕硬是不想活了嗦,必须写,否则……”电话那边传来满是威胁的冷笑声。一位长发飘飘的美女从我眼前飘过,我却再也没有打望的兴趣,咬牙切齿地暗想:这要是志鸿的话,我绝对一脚给她飞过去,看她还这么“飞扬跋扈”不?
和“兄弟伙”志鸿的相识,龙懋勤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牵线人。2019年9月的一个下午,性格内敛、很少主动登门的懋勤兄来到副刊部办公室,“郝主编,我给你推荐一位作者,虽然很少在外发表文章,但是实力绝对不容小觑。”能让龙大作家点头称赞的作者,我自然求之不得,“过几天我们在一起吃个简餐,介绍你们认识一下,到时叫她先拿几篇作品来请你过目。”
在三圣宫的堂聚德门口,头戴一顶时尚帽子,一双大眼,声音高亢,这是志鸿给我的第一印象;随后,滴酒不沾的我看到她大口喝酒、小口吃肉,又被愣怔了一下;出得店门,走路已是摇摇晃晃的她一手搭在我肩膀上,“给你明说,兄弟伙,其实文章发不发表都无关紧要,我只是打心眼里喜欢文字!”就这样,一顿饭下来,开始还被尊称为“主编”“老师”的我,立马就被豪气干云的志鸿收编成了“兄弟伙”。
为作品集写序,干嘛要拉拉杂杂地在这回忆与志鸿的初识?各位看官,常言道,文如其人,在我看来,陈志鸿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柔中带刚”“情真意切”。她做事干净利落,为人耿直豪爽,说话大大咧咧,实则心细如发,和她相识之后发现这些性格和她笔下流出的文字竟是如此地契合。
这部散文集共有45篇作品,其中大多作品在完成后志鸿都第一时间发送给我,然后在我主编的《达州晚报》副刊上予以选登。我对稿件的选择历来是只认质量不认人的,就算志鸿和我成了非常要好的“兄弟伙”,我也没有因为这种感情因素的掺杂而对她的稿件格外地关照。
在那唯成分论的岁月,幼小的我常常看见妈妈在人前老是一脸笑,似乎是阳光下的向日葵,永远向人扬起一张不知疲倦的笑脸。我在想,妈妈真有那么多赏心乐事吗?就连性格内向、一向以人类灵魂工程师自诩的父亲也不时在大爷大婶面前点头哈腰,那种卑谦也让我想到因挂果成熟而低下头、弯下腰的向日葵。我在想,爸爸也犯不着见人就折腰成这样吧?太差男人味了!
这是散文《没说谎的向日葵》的开篇,作者匠心独具,把父母的形象和向日葵的特征进行了天然巧成地比较和糅合,勾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让人急切地想知道父母为什么会在幼小的志鸿眼中是这样的形象。
在我幼小的眼里他完全是位了不起的画家。夏季他老喜欢在一片葱绿的自留地边缘种上一圈向日葵。每到葵花开,那里简直就是个勾人魂魄的小花园。在夏日熏风处盛开的向日葵花边缘,一圈黄黄软软的花瓣像洋娃娃动情温柔的长睫毛,自然荡出一片恬美的温柔,而那中间挤满葵花籽的骨朵像极了婴儿软糯的摇篮。清香四溢的葵花粒渐渐由青变黄再变黑,那些黑黑尖尖的小嘴巴每一张都摇曳起一段无语的挑逗和对食物蠢蠢欲动的诱惑。
这一段对向日葵的描写显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文字得心应手的掌控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灵动的乡间美图。
接下来,通过描写自己可以在乡间成为疯玩的“野小子”,但是有一条禁令却万万不敢触碰:邻居的东西千万碰不得。
向日葵如此之美,自己却只可远观,顿时将当年唯成分论给亲情、邻里情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伤害表露无遗。
那与我家自留地相邻的六朵向日葵不翼而飞了四朵。这还得了!爸爸瞪了我一眼,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妈妈马不停蹄地找来姐姐和妹妹。在他们一声断喝下,我们三姊妹齐刷刷地跪下了。父亲进里屋拿来无名指那么粗的黄荆棍,眼睛鼓胀起像一只狂怒的怪兽眼,闪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狰狞。父亲高高扬起他那鞭子,雨点般地落在我们三姊妹身上,更特别重重地砸在我稚嫩的背上、屁股上。我们仨儿顿时一通鬼哭狼嚎……望着邻家自留地的主人走远,父亲立刻住了手,开始一个个审问起来。
过了一会,邻家自留地的主人找上门来,讪讪地说,陈德,冉隆静,对不起,我冤枉你家妹儿了,让三个妹儿起来吧!向日葵是我家儿子摘回家的,对不起,对不起。他一连说了一长串对不起,并从他口袋里掏出一小包向日葵,声音哽咽着说,分给娃娃们吃吧!爸爸没有说话,只是泪水无声地从他瘦削的脸庞流到唇边,妈妈一下哭出声来,在我朦胧的泪花里,我分明看见妈妈嘴角含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
不白之冤终于得以洗白,那天一向内向深沉的父亲给我们三姊妹洗了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澡(以前,女孩子家家都是母亲洗澡)。他一个个洗,洗得很认真,也洗得很沉默,眼泪顺着他沧桑的脸庞一直流到澡盆里。轮到我时,他忽然问了声:“幺儿,痛吗?”我哇的一声大哭出来:“爸爸,好痛,好痛……”父亲一下抱住我,与我一起失声痛哭。
读到这里时,我当时没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为作者遭受的打骂而流泪,为邻居内心里仍保留着真善美而流泪,为那一份浓浓的父母之爱而流泪。
《没说谎的向日葵》就这样通过一件普通的儿时往事,揭示了在特殊年代的人性的复杂和挣扎,凸显了爱和光明的力量,在看似平铺直叙的讲述中,却让读者的心跌宕起伏,悲喜交集,过目之后,难以忘怀。后来,这一篇文章刊登在了《华西都市报》。
他长年戴着顶旧黄军帽,帽檐低低地趴着,像一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头儿,正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也经常为他的那颗头颅叫屈:长年累月蜷缩在黄帽小小的空间里,不憋屈吗?他那一副又高又瘦的长长身板总让我想起晾在衣杆上的干豇豆。更让我反感的是他抽烟时总会露出一口黄板牙,咬烟嘴时两颗大门牙像两粒黄灿灿的玉米。更难受的是那两粒玉米牙上锈着黑黄不一的斑点,一下子就会让人想起仓里发霉的玉米粒,刺眼又恶心。直至后来渐大,我才明白那是服用大量四环素导致的四环素牙。
《干豇豆宋老师》的开篇犹如影片里面的特写镜头,充满童心童趣的描写让宋老师的形象栩栩如生。
后面姐姐因为调皮被宋老师罚站,然后宋老师去家访,路上两姐妹故意带着宋老师走冤枉路、差点被狗咬。到了家里后,看到两姐妹的家境贫寒,善良的宋老师不让母亲打孩子,把招待他的腊肉全部夹给孩子吃……宋老师的形象逐渐高大、丰满起来,从开始对宋老师的厌恶到后面对宋老师的尊敬,可谓水到渠成,没有半点的突兀之感。
《干豇豆宋老师》这篇散文里有不少细节描写让我忍俊不禁,拍手叫好,看来,志鸿善于抓细节的本事那真是杠杠的。这篇散文后来在教师节当天被《四川政协报》精心推出。
除了“柔中带刚”“情真意切”,志鸿的散文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新”,写作手法奇特,目前的散文创作多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志鸿这部散文集里不少作品都是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第二个特点是“趣”,一篇好的散文,必须要有很强的趣味性,情趣盎然才会让读者产生继续阅读的冲动,读后又能产生愉悦的感觉。这部散文集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日常的生活经历,加上她的妙笔生花,为了增强趣味性,还掺杂了一些戏剧性的元素,“趣点效应”大大提升了其散文的可读性。
《哭戏也婉约》《深拥入怀》《我有这样一位师兄》《回乡记》……散文里的佳作甚多,因篇幅所限,我也不在此一一评论。如何界定作品的好坏,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固定模式和框架来加以衡量的,在我眼中,只要能让我心有所动、心有所悟的文字都是好文字。
我和志鸿最初交流时谈到了对散文创作的一些看法:文字一定要承载作者的真情实感,一定要多抓细节,即便是写作手法稚嫩,驾驭文章的手段欠佳,照样可以感动读者,最忌讳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回想起她第一次交给我的《念亲恩》,再到后面她陆续发来的作品,真可谓进步神速,我笑她是“一天一个小变化,一月一个大变化”。按常规而言,一个以前从未发表过作品的新手是不可能在短短大半年时间里成为当地主流媒体副刊的优秀作者。我想,个中原由,一方面是她本身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字功底,一旦激发了创作热情,则厚积薄发,思如泉涌;另一方面,和她善于学习、博采众长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再加一点唯心论,志鸿就是一个天生和文字有着不解情缘的奇女子吧。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我没有拿过志鸿的东西,但是我承认我们在一起吃吃喝喝时几乎都是她埋单,不过依照我这“顽石”性格,吃得再多,我嘴坚决不会短。该批评的照样批评,个人认为志鸿目前的不足之处就是文字的凝练度还有待提升,一些情节的描述和交代稍显冗长,对作品人物的感情表露显得过于充盈。
《没说谎的向日葵》这部散文集是志鸿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我想,志鸿的网名叫自由,她的生活方式是力争活得自在,她的文字透露出的是灵性逍遥。莫论浮生名与利,生平唯爱“向日葵”。任尔东西南北风,自由自在自逍遥。不管时光流逝岁月荏苒,不管后面她的创作水平有多高,笔下的文字有多美,《没说谎的向日葵》都是所有她爱的人以及所有爱她的人最为温暖的记忆,最为真实的记录。
写下这些文字,抬头看窗外,已是夜色阑珊,寒意袭人,但我的心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恍惚间,百里之外的志鸿正圆瞪凤眼,左手叉腰,右手举杯,如河东狮吼般对着我高呼:“人生得意须尽欢,来来来,兄弟伙,干了这一杯!”
□郝良
新闻推荐
盗窃团伙每晚拉车门数十次“碰运气” 警方提醒车主下车记得锁车门
近日,通川辖区频频发生车内财物被盗案,警方经过缜密侦查,一举将5名犯罪嫌疑人抓获。该盗窃团伙成员专挑忘记锁车门的“马大...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