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米友(右二)
微凉的小雨落在开满白色花朵的李子树上,王米友走在自己的李子园里,看着漫山遍野的李花,“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会与这里结下如此深的缘分。”回想过去13年的岁月,王米友唏嘘不已。
从身家千万到负债累累
13年前,在河南经营煤矿的王米友将煤矿转手后,想给自己放一个长假,正巧矿工里有位来自万源市的工头,他邀请王米友到自己的家乡散心。就这样,王米友来到了位于巴山深处的小镇——万源市魏家镇。
王米友是浙江临海市人,当时35岁的他已走南闯北多年,积累了上千万财富。“我们开着车从河南出发,两天两夜才到达魏家镇。”回忆当年刚来时的经历,王米友如在梦中,“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风景优美,仿佛世外桃源,老百姓虽然很穷,但对我很热情。”
“当时我就决定留下来,帮助老乡们脱贫致富。”王米友告诉记者,促使他留下来的,除了想做一番事业外,还有想帮助当地村民的决心。
随即,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米友在魏家镇承包了3000多亩荒地,承包期限50年。起初,他办了一个养牛场,开荒、种草、买牛、饲料……前期投入了大笔资金,由于道路不通、饲料供应不上、运输成本太高,再加上缺少经验,3年下来,不但没赚到一分钱,还亏了160多万元。
随后的几年,王米友尝试养羊、养鱼、种植核桃树等等,但均以失败告终。“好多人都笑我是在为别人挣钱,自己一分钱都没挣到,还到处欠钱。”王米友说。
万亩李子园带来的希望
连续的失败让王米友欲哭无泪,但他没有放弃。2013年,王米友决定重整旗鼓,吸取之前的失败经验,先后到宣汉、绵阳、广元和茂县等地考察青脆李,最后决定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在魏家乡建立万亩青脆李园,利用高海拨山区气候凉爽等优势,结合春赏花、夏采果,打造一个现代田园综合体。
第一年,王米友购买了8万多株青脆李苗,自己栽种了3万多株,余下的全部给了村民栽种,每年还会对村民进行两次技术培训。依托“青脆李”产业基地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劳动力就业、土地托管、产业带动等方式,当地的村民也开始有了较稳定的收入。“李子园30%的工人都是各村的贫困户,大多是留守老人。在果园工作,每年都能拿到一笔稳定的收入。”王米友说。
一路走来,王米友一直在投入,没有啥收入,他之前积累的千万身家所剩无几。
2016年,李子园终于迎来了丰收,看着挂满枝头的李子,王米友总算“苦尽甘来”。那段时间,王米友四处找销路,由于李子皮薄脆甜,赢得了所有水果批发商的一致好评,31万多斤李子很快销售一空。
看到希望的王米友随后加大了投入,可天有不测风云,李子园连续三年挂果时遭遇强降雨,即将成熟的青脆李全部开裂,几乎无人问津,让他损失逾千万元。
为了筹钱发展,王米友不得不卖掉房子、车子和其他产业,同时还找亲朋好友借钱,背了一身的债务。为王米友打工的工人理解他的困难,也纷纷向他伸出援手。“很多工人找到我,说只要你继续留下来,不要工资都愿意跟着我干!”王米友听了这些话非常感动。
如今,王米友已经研究出利用生产果子酒解决李子遇雨裂果的最佳处理办法。“现在首批果酒即将上市。”王米友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他都不会轻言放弃。
□本报记者冯尧李天戈刘岸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初次相识的网友,免费从国外给你寄货,这种好事能碰上吗?近日,万源市民周先生就捡到了这个“馅饼”,所幸银行员工耐心阻止...
万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万源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