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这段时间,游仙区东林乡团树村“联户代表”蒋崇伦忙得不可开交,在照料好家中10几亩圆黄梨之余,他还要忙着给自己所联系的7户村民送种苗、传技术、修剪树枝……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已经有10多户村民种起了圆黄梨,走上致富路。“联户代表都是好样的,他们用自己的本事,既带动了乡里的经济发展,也帮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在游仙区东林乡,对当地许多老百姓来说,“联户代表”就是自己致富路上的领头羊,除了蒋崇伦外,东林乡还有243位由当地群众选出来的“能干人”,他们作为“联户代表”,不仅“联”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更“联”通了普通农民的致富路。
乡上经济发展的“诸葛亮”
“乡上区位条件比较优势明显,自然气候适合种植金银花”,“根据我的市场经验,现在种植圆黄梨老百姓肯定赚钱”,“猕猴桃经济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多样,我可以带领大家一起种植”……在由东林乡党委政府开年举办的“特色产业发展交流会”上,10多名当地种植大户,以“联户代表”的身份,向乡上干部和老百姓阐述自己的发展思路,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淳朴的语言引得台下众多群众的支持。最终,乡党委结合政策和市场调研,敲定了“圆黄梨种植”和“金银花种植”等几个项目,随后,获得支持的几位联户代表现场与自己所联系的群众签订了“帮扶协议”,带领20多名群众共同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不跟风、不专断,充分利用“联户代表”经验,来发展符合当地实际、农民真正受益的特色产业,成为东林乡探索“联户代表制度”以来,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道“锦囊妙计”。“产业发展需要龙头带动,这些能干的联户代表个个都是‘诸葛亮\’。”东林乡党委书记孟林告诉记者,乡上的243位“能干人”有的是养殖专家,有的是种植大户,有的是村里威望很高的退休干部,这些联户代表中的许多人凭借自己的专业经验和在老百姓中的威望,成了乡上经济发展的好参谋、好军师。在他们的参谋和带领下,如今的东林乡不光培育出了圆黄梨这样的规模种植产业,水稻制种业也蓬勃发展,猕猴桃、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发展迅速,生猪养殖规模逐年增加……全乡的经济发展实体更是得到了不断壮大,在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
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以前,东林乡60岁农民蒋世贵家经济收入来源十分单一,仅靠4亩农田里种植的传统农作物过活。“年纪大了,子女又在外面务工,自己想多找点收入也比较困难。在联户代表的帮助下,家里的4亩低产田不仅得到了改造,还帮我在田里种起了果树,收入一下就多了。”谈起帮助他的联户代表,蒋大爷频频竖起大拇指。他给记者算了算,以前自己的4亩农田,每年收入不过1万元,现在种上了果树,每年的收入能达到3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联户代表\’带了头,把东林乡的产业搞起来了,把当地的经济带起来了,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落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让老百姓生活好起来。”孟林告诉记者:群众自己选出“能干人”来当联户代表,那么联户代表就有责任带动更多的群众富起来。“一个联户代表固定联系10到15户乡民,种水果的带领大家种水果,搞养殖的带领大家搞养殖。在这中间,遇到有啥子问题,联户代表会第一时间出来帮助大家解决,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孟林告诉记者,用联户代表定点帮扶的方式,让广大群众在致富的路上“抱团发展”,一个人富了带动一群人富裕,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的东林乡,跟随“能干”的联户代表“抱团发展”,走上致富路的农民越来越多。在联户代表的帮助下,东林乡农民的年人均收入由2010年6800元,提高到现在的7020元,如今,走进东林乡,乡民盖起的两层小洋楼随处可见,宽敞平坦的公路延伸到了家门口,产业基地里的村民忙个不停……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任远文/图)
新闻推荐
游仙区东林乡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作物栽植,目前仅早熟油桃一项就集中发展了三百余亩,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图为该乡天平村二社农民对大棚早熟油桃进行田间管理。(本报记者蒲滔摄)...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