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几年前或十多年前,因为无知而犯罪被判刑,经过改造之后又重返社会,但如果他们生活在你周围,工作在你身边,你是否能接受他们呢?前些年,有些刑满释放人员遭白眼,被拒而远之,一次的污点要用一生来弥补,但随着政策开放和相关部门的努力,记者了解到,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在达州司法行政部门帮教安置下,重新回到社会,笑迎接下来的人生。据统计,达州市每年回归刑释解教人员2000余名,帮教率、安置率分别为95%和85%,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近日,记者走近几名刑满释放人员,了解到他们的曲折人生。
A服刑19年 刑释归家家徒四壁
渠县清溪镇的叶凡(化名),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于2013年3月刑满释放,刑释归家后刚刚感受到重获自由的幸福,便被家中的惨境打回残酷的现实。妻儿挤居在上世纪90年代的瓦房中,瓦房多年没有修葺,可谓“晴天晒太阳,晚上看月亮,雨天全泡汤”,家中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直以来都靠妻子在家务农勉强维持生计。看到如此困境,叶凡一脸无奈。
对于妻子多年来的不离不弃,一直坚守着贫穷的家并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叶凡在心酸之余还是满怀感动。但面对家徒四壁,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的叶凡,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是重操旧业干起不劳而获的勾当?还是找份稳当的职业逐渐改变家庭的现状?经过一番强烈的思想斗争,叶凡对两个方案都否定了,痛定思痛的他决定靠自己在监狱里学习的缝纫技术和管理经验,打算自己开办一个服装加工厂。
司法部门帮助其建立服装厂
连吃穿等基本生活都有困难的他哪里有资金开厂呢?想到自己刑释回家去渠县司法局报到时被纳入安置帮教对象,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渠县司法局安置帮教办公室寻求帮助。安置帮教办的同志得知他有自食其力、自主创业的想法后,一方面对他表示支持,并给与鼓励,另一方面及时与清溪司法所联系,积极帮助他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几天后,叶凡来到清溪司法所,负责人张良秋已按县司法局的要求制定了详细帮教措施。司法所向镇党委政府领导及时汇报了情况,联系镇民政局解决了叶凡临时生活费800元,并积极为他开厂出谋划策。
2013年5月,张良秋和叶凡一同前往宝城镇开办的服装加工厂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后,张良秋又积极协助叶凡在清溪镇街道农贸市场选址,并帮助拟写了《房屋租赁合同》、《机器设备购买合同》及招收工人的《劳动合同书》等多种法律文书,协助办理了营业执照。叶凡自己也为开办服装加工厂四处奔走,筹措资金。不久,首批招收的45名工人经过两周的技术培训合格上岗后,叶凡的服装公司就这么办起来了。
“我要再解决三百人的就业问题”
服装加工厂办好了,但叶凡面临了新的困难——流动资金短缺,无钱购买原材料,3万元流动资金,让已经四处举债的叶凡实在无力承担。司法所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与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联系,并以个人名义替他担保借款3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叶凡的燃眉之急再次得以解决。拿到得来不易的资金,叶凡激动得说不出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个曾经犯下罪,给家庭、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人,却还能得到如此无私帮助。
服装加工厂终于步入了正轨,第一个月生产下来,竟有10万元的利润。当每天走在近千平方米工厂里,看着几十名工人在认真工作,叶凡在真心感激党委政府、感谢司法所的同时,心里也有了下一步的打算,他告诉记者,如果仅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再重返社会,并且还活得这样有尊严,所以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待时机成熟后就会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再解决300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B担心妻儿 越狱两次
2013年10月7日,大竹县竹阳镇一家豆花店的灯光早早就亮起了,老板李醒(化名)已在开始熬粥、揉面、做豆花,准备张罗一天的生意。早上9点多钟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李醒才坐下来,开始清点早上的收入,虽然很累,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满足的笑容。毕竟对于两次越狱又两次被捕,服刑超过11年,逃亡长达9年的李醒来说,这种平稳、安定的生活实在来之不易。
1992年,20岁刚出头的李醒因盗窃罪被捕入狱,在服刑4年多后,因为听说儿子被拐,妻子出走,他再也无法安心服刑,开始寻机越狱。1996年至2009年期间两次脱逃均被抓获归案,归案后的他,不但明白了什么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更是体味了东躲西藏的日子是如此煎熬,因此不再有任何幻想,开始安心改造。2011年12月,因表现较好,减刑1年7个月的李醒终于走出了监狱大门,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心情倍感愉快。但是当他回到近20年没有回过的家,看到房子破烂不堪,家中一贫如洗,老父亲卧病在床,再想到妻离子散,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被无情的现实击碎。
眼看着年关将近,因为曾经进过监狱,李醒四处找工作都没有着落,百般无奈中,他想起出狱前管教干警所说的话:“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找监狱,也可以找当地司法局,千万不能再走上邪路。”2012年1月6日,李醒来到了大竹县司法局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当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后,工作人员立马回复道:“放心吧,你的困难我们会及时向领导汇报,协调解决。”
送走李醒后,安置帮教办的工作人员立即与其户籍所在地司法所联系,并电话联系了白坝乡党委、政府,仅仅一周后,乡党委书记就亲自把1000元临时救助款交到了李醒手上。虽然暂时的困难解决了,但如何解决李醒今后的生活问题始终牵挂着安置帮教办工作人员的心。当得知李醒仍和老父亲住在一间低矮破损的老房子里,生活极为不便时,他们又立即和乡政府协调,为其解决帮扶资金3000元、砖2万匹,帮助李醒修缮住房。同时根据他在监狱所学的烹饪技术,为他在大竹县的一家酒楼找到了职业。
司法行政部门圆其“创业梦”
此后,李醒成了大竹县司法局的常客:找到了一份工作要到司法局报喜、工资领了多少也要到司法局汇报、遇到高兴的事也愿意跟工作人员分享。2012年6月,在白坝乡政府和县司法局的资助下,李醒的豆花店正式开张营业。
一天,李醒又来到司法局,只是这次,他不像以往还未落座就开始跟工作人员报喜,坐下后久久也没说一句话。经过交谈才知道,原来街坊邻居知道李醒以前是服刑人员,对他还有偏见,店里的生意也不太好,原本已经走上正轨的生活似乎又转回原点,他开始有点灰心,一度想要放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放心嘛,只要你身正影不斜,日子久了,大家都会接纳你的。生意不好我们来想办法。”司法局工作人员在给他打气的同时又一次及时伸出了援手,动员机关工作人员带着亲朋好友到小店用餐,凑人气,渐渐的,小店终于走上了正轨。
后记
记者了解到在“社会包容、政府帮扶、部门联动、家庭接纳”的政策感召下,还有许许多多像叶凡、李醒这样的刑满释放人员正在接受安置帮教,受益于安置帮教,他们不仅能重新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市司法局在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中,开展了“亲情帮教大走访”活动,每年走访服刑在教人员亲属和刑释解教人员900余人次,关注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环境。达川区投资125万元,建设了集教育、学习、住宿于一体的1200平方米的安置帮教综合性基地;宣汉县投资30万元建成了550平方米的安置帮教中心,主要为刑释解教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安置、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大竹县司法局与企业签订安置帮教协议38份,用于安置刑释解教人员,他们这样做,只为了让每一个曾经“失足的人”都有幸福未来。
·施法文 本报记者 张黎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来,宣汉县开始出现雨雾天气。为切实做好当前雨雾天气下交通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宣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多措并举确保道路安全、有序、畅通。一是持续加大对辖区国、省县道及农...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