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金戈 严开川 陈岩图片由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
川东北之地,在宋朝初年由“通州”更名为“达州”。这片土地,得“通州”之名500年,得“达州”之名1000年。是可谓,名副其实。无论是“通”还是“达”都在说明这片土地的精髓之处——它不仅是天府之国的“东大门”,更是川渝鄂陕四省市汇聚之要津。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达州“要津”的优势却愈发重要。在新的时期,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之路,扬“通达之利”,实现次级突破,尽快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达州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扎实推进,正带领690万人民奋力实践,全力打造达州城镇化建设“升级版”。
“立”——
以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古人讲,预立而后行;也讲凡事预立则不劳。在新型城镇化的起点上谋划未来,达州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
2010年达州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全省2005年、全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城镇化推进明显滞后。“一市一区、区县同城的弊端以及丘陵河谷地势造成的城市发展腹地纵深不足,制约了达州主城区的拓展。”达州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以达州主城区为例,除了通川区外,还包括达川区南城区(原达县县城),但目前可供直接用于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仅2200公顷。在2012年,达州的城镇化率36.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6.47个、7.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一个地缘优势也摆在达州人面前——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以达州为圆心,半径200公里内覆盖四省(市)八市、二区7300万人口,幅员广阔、资源富集,但长期以来缺乏中心城市带动。
处于结合部中心地带的达州如何顺势而为?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区域发展。达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联南贯北,承东启西,是架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桥梁,是通联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的枢纽。川渝鄂陕结合部八市二区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资源富集。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在区域内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经济总量榜首、产业聚集高地、科教支撑平台、城市发展龙头,显著提升达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强大影响力、服务力和带动力,聚合区域要素,加快崛起进程,形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发展龙头效应。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立足达州、贯通四省市、服务全川的战略性工程,必将推动达州成为四川面向中部开放的东向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和生态屏障。
这一重大决策,引起全市上下强烈共鸣,形成全市上下共识。达州市委、市政府“三措并举”推进达州新型城镇化:以科学规划为“纲”,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此其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自然禀赋,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显山露水、彰显特色,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设计,超常规推进城市建设,高水平打造城市生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抓手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现代山水生态城市,此其二;在坚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示范推动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使之成为加速城镇化的新动力,此其三。
2013年5月17日,达州市《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意见》形成。《意见》提出,2013至2017年,推动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以上,到2017年达到46.3%,实现城镇化中级水平。
一个宏伟、科学的城市建设图景就此展开——以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贯通川渝鄂陕、服务全川。
创建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实施主城区带动战略,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实施“三大总体战略工程”——一个个生动实践背后,达州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提速。
“行”——
以生态宜居、保障民生、节能减排为路径,将达州建设得更靓、更实、更新
“老了,反应慢,腿脚也不灵,这么多车,就怕躲不及。”家住通川桥的罗大爷,每天早上准时出门买菜,但却正好赶上车流又多又快的早高峰,过马路时左顾右盼,躲避车流,紧张得“像打仗”。
对罗大爷来说,2014年给他最大的惊喜,就是通川桥北路段新建起的人行天桥。“以后每天逛悠着从天桥上过马路,巴适哦!”
罗大爷的“惊喜”只是达州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达州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首先,始终坚持生态宜居,在推进城乡建设上体现“靓”。拓展城镇新区。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市中心城区大力推进西城马踏洞等四大新区建设,各个县(市)启动了1-2个新区建设,注重打造亮点片区,同步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聚集,切实用好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优惠政策。在加快城镇建设上,按规划定位的规模和时序,优先加强地下管网、排水防涝、污水和垃圾处理、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套建设医院、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
其次,始终坚持惠民宗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体现“实”。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编制完成了《达州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规划(2013—2020年)》,抢抓省政府“统贷统还”政策机遇,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积极向省住建厅和相关部门汇报,按照省上要求,先后召开5次专题督查会、业务培训会,以“市带县”的模式,认真梳理申贷项目,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手续。制定出台了《达州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最后,始终坚持节能减排,在推进绿色建筑上体现“新”。为了构建以绿色、生态、节能、环保为特征的绿色建筑体系,达州全面开展绿色建筑与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简称“四新”)的研发生产和推广使用,加强绿色建筑与节能工程设计、施工使用材料质量的源头管理,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传统材料、技术、产品和设备,引导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提供绿色建筑必备材料、技术、产品和设备。达州市住建局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后制定了《2014年达州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工程使用新材料技术产品设备重点推广目录》,并举办了达州市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培训班三期,培训共1000余人。
“效”——
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6.4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超任务30%
“今年的春节会过得最暖!”在达城打工多年的晓伟同丈夫清扫位于西外的家,阳台上挂满了老家送来的腊肉香肠,今年,进城10年的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晓伟夫妻去年申领到了保障性住房,成为达州市“百万安居工程”受益者之一。
2014年已经过去,在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指引下,以生态宜居、保障民生、节能减排为具体操作路径,达州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已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改变正被像晓伟一样的普通达州百姓所感知。
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56.3亿元,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6.4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6%——2014年12月,达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举行,会上所传达的数据,让人们初窥达州城镇化的成效。
备受瞩目的“百万安居工程”成为达州2014年的亮点之一。该市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开工20749套,开工率100.73%;基本建成11111套,占任务的130.43%;竣工10936套,占任务的107.81%;已提供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1170套(间);现已发放廉租补贴9117户,占任务的150.75%。同时,完成农房建设2.95万户,其中,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518户。
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底部基础,县域经济发展在过去一年也可圈可点。宣汉县、大竹县被评为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将双双突破250亿元,渠县建成3条救灾生命通道、县城同步拓展新区3平方公里。达州13个省级试点镇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转移农业人口3.1万人。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持续推进新村建设“1+5”工程和村落改造“5+1”工程,结合推进“微田园”,全年投入资金52.4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新村聚居点333个、新农村综合体4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3个。
建成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是关键。2014年,达州继续推进城际间道路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达宣、达开快速通道及环城路二期工程建设,南大梁、巴达高速达州段,以及达州至营山、万源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
从规划入手 避免新型城镇“空心化”
“长江经济带”成为2014年最热的议题之一。不难看出,区域化发展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区域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也将更多地体现为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
达州正是抓住了这一趋势,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明确了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但是区域中心城市从何处破题?达州选择“从规划入手”——坚持“全域达州”规划引领,启动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完善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控规以及《达州市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近期建设区控规覆盖率均达到100%。
主城区带动,县(市)区竞相跨越
达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文件中,“突出重点提质,在实施主城区带动战略上有新作为”被放到显要的位置。
实施主城区带动战略,是达州市委、市政府按照该市地理位置和发展现状制定的策略。这意味着在区域内强化主城区的集聚发展,在区县间鼓励县域摸高突破,主城带县城、县城带乡村。
未来的达州,将按照“南延西扩东跨、适度向北发展”的思路,以“两航、七铁、十一高速”的外连通道建设为突破,分片区、分组团拓展城市空间,形成“一城五片”(即中心城市由老城片区、西城片区、南城片区、经济开发区和河市片区组成)的布局结构。“目前,通川区、达川区、经开区‘一市三区\’支撑达州向百万人口大城市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72平方公里、85万人口。”该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在上述布局结构之中,重点推进莲花湖片区建设,加快北城滨江、西城马踏洞、南城三里坪、经开区长田坝四大新区建设,构建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
全面具化“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新型城镇体系,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指导,特别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带动,以主城带县城、以县城带乡村,加快构建“1+2+3+20+83+120”的中心城区、卫星城、次区域中心城市、小城市和新镇布局,建设域内城市群。
推动产城一体发展,避免新型城镇“空心化”
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位于风景秀美的莲花湖畔,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据工作人员介绍,未来3至5年内将建设成为融“演、展、博、销、游”为一体的全国新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观光园。“基地还与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相结合,助推当地旅游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在具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克服‘为城造城\’、‘产城分离\’等错误做法,旗帜鲜明地反对急功近利,宁可少建、不建,也不错建、乱建,推动实现城市与产业有机融合、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达州市委、市政府很早就确立了“以产带城,以城促产,推动产城一体发展,避免新型城镇‘空心化\’”的发展思路。
产与城的有机结合,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在具体实践中,达州把“1+7”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教育和创意产业四类产城一体个性发展。
以产业园区发展为起点,才能逐渐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推动“产城一体”发展迈上新台阶。
但“产城一体”依旧只是路径,最终还是要落在“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上。
产业兴起,人口聚集,这就要求更多的措施来保障真正的“人的城镇化”。未来,达州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把人口的城镇化牢牢铆固在有就业支撑、社会保障的市民化之上,努力为进城农民和城镇居民创造更多、更好、更公平的发展机会,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王宁在达州市调研时强调本报讯(记者袁婧)3月31日至4月2日,副省长王宁在联系的达州市调研,强调要着力抓好已有和即将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王宁先后来到达州市通川区、宣汉县...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