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闽湘·
去年12月22日,晚报第四届记者节活动在达城中心广场开展。现场吸引了万人参与,同时,广场上几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也引起了市民的好奇心,记者了解到,因为当天冬至,几名喜欢汉服的年轻人,约在一起过传统的民俗节日。近日,小伙伴再次相聚,策划元宵节文艺活动,记者借此机会了解到他们对汉服的情结。
“汉服热”是随着十年前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同时兴起的。最初对在大街上身着汉服“招摇”这一现象,赞成与诟病者旗鼓相当,但随着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视,以及官方媒体包括央视对汉服活动的正面报道,汉服日益为大众所了解。目前,全国大中城市都有热爱汉服的人群,或在网上建群讨论或在线下聚会交流,将自己对汉服以及传统文化的热爱尽情抒发。
A爱上汉服,身体力行
据达州汉服群群主小曹介绍,他们大约在2011年建群,以在校大学生、中学生为主,目前有四百多人,百分之八十是达城人,平常线下交流的有二三十人。
小曹今年18岁,目前在一家茶舍学习工夫茶艺。看她穿着汉服在茶室穿行,茶客们并不觉得突兀,而是欣赏。
小鲜23岁,大学毕业两年多,目前自己在家做汉服,通过朋友圈推广,生意火得很呢,她的汉服已经外销到加拿大留学生圈中。小鲜喜欢汉服源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时一位歌手穿着的一身汉服打动了她,从此留下了对汉服的最初印象。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鲜加入达州汉服群,遇到一帮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参加过几次活动后,小鲜开始利用家里的有利条件,尝试学做汉服——小鲜妈妈是一位老裁缝,小鲜课余时,没少给妈妈打下手。因为爱上做汉服,小鲜还准备下一步了解刺绣,她在网上看到,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刺绣大爷因为后继无人,手艺快失传了;还有消息说,成都温江有免费教刺绣的课堂,这些信息都让小鲜动心。“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她说。
凤妹是一名护士,22岁,已经把汉服日常化,同事见她穿着漂亮,表示要买来穿,但又担心太招摇,有心理障碍。每当这时凤妹都会劝她们,“等你真正了解了,由衷地喜欢了,穿不穿都没关系的。”
凤妹说,从前看其他民族的同胞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很羡慕,后来知道汉族也有这么好看的衣服,“为什么我们不穿,不去了解呢?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太多外来文化,迷失、浮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都慢慢忘掉了。所以当去年开始了解汉服后,迅速就爱上了。”
张同学,北京高校学生,目前放假回家,“成为汉服迷,是在广西读书的时候受一个朋友的影响。朋友喜欢古琴,喜欢汉服,推荐了几个群让我了解。我自小对图像比较敏感,初中时看电视剧,对秦汉、隋唐、宋元明的服饰分得清楚,觉得很有味道。所以当知道有这么一些人在倡导大家重新穿上汉民族的传统衣服时,便积极地身体力行。”
如果你在达城街头看见一位穿“古装”的年轻小伙子,很可能就是习古琴、看竖排线装书、用毛笔小楷给朋友写信的小张。你若问他穿一身古装是要演出吗?他会纠正,“这是汉服,我的日常衣裳。”令小张开心的是,“去年我去国家博物馆,有个中年男子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好,这才是中国人的衣服。\’”
B善待不解,做好自己
提起穿汉服被“刁难”这个话题,大家七嘴八舌。
“有些人会觉得我们在搞行为艺术,或者是形式主义。有人说,传统文化,并不是你穿一身古装就变成古人了;或者说,你穿一身古装,是不是四书五经都通晓了呢。也有很多人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不在这一身衣服上。”小张说,“这个我也承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处不在,当然也体现在这身衣服上,如果你没有穿过它,也体会不出我身穿汉服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我愿意通过这一身衣服,追求传统文化的风尚。”
“达州这边汉服文化才刚刚起步,年轻人会认为是行为艺术,奇装异服;年长的人会说,你这样穿着没得必要,没有意思;也有人说,复兴汉文化是好的,但是复兴的并不是一件衣服。而我们是想,凡事都有一个切入点,我们几个线下的群友就是针对目前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然后让他们加入我们这个群,从喜欢汉服这个点,去了解传统文化也是好的。”29岁的钟先生,是群里的大哥,前些年在珠海工作时开始了解汉服,这位民乐高手,时常给群友一些中肯的建议,免费教大家笛、箫以及一些民乐知识,“对新进群的朋友,我们一直传达这个理念:你一穿上汉服,尤其行走在大街上,那么你必定要注意你的言行,因为质疑穿汉服的人不在少数,就更不能落人口实,所以我们每一个穿着汉服上街的人,都要注意自己的举止,仿效先贤良好品行。”
但让汉服群小伙伴觉得有些遗憾的是个别媒体对汉服文化的了解不够,就像上次冬至在中心广场,钟先生穿着一身汉服,被达州一个官媒网上发博,笑称古人穿越到达州。群主小曹看到后,留言澄清,并对汉服进行了简要介绍。类似的事,在外地也时有发生,明明是一袭汉服,却有人说成和服或者韩服,让人误解;明明是影楼装作秀,却被报道说是崇尚古典,进行误导。
因此,小曹认为,身穿汉服,大大方方走在街上,本身就是一种公益。“为什么你们认为自己是在做公益?穿衣打扮毕竟是个人的事。”面对别人的提问,凤妹说:“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穿着汉服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像上次重阳节,我们几个穿着汉服去爬凤凰山,路上遇到有人询问,我们会仔细解释:今天是重阳节,传统节日,也是倡导敬老孝亲的节日。然后介绍我们身上的服饰名称,比如深衣、襦裙、曲裾等等,听者都对我们报以赞许的目光呢!钟大哥还给大家介绍笛、箫等民族乐器,市民也很感兴趣。”小曹接过凤妹的话头:“有个小女孩对她妈妈说,她也要穿汉服,当她妈妈说,好呀给你买时,我们特别欣慰。因为我们相信,这一对母女一定会把对汉服的兴趣延伸到对中华传统文化上去的。”
“我第一次穿汉服从家里出来,楼下的叔叔阿姨以为我是演出,现在他们见我穿汉服,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会问,今儿什么节呢?你们又有活动哦?有次和群友唐哥坐出租车,的哥也以为是演出服。我说是汉服,就是从前古时候平常人家穿的衣服时,他还跟我们讨论,这种衣服女生穿起好看些,男娃儿的不怎么好看,还说他家以前做裁缝,也做过那种盘扣衣服,现在都不时兴了。我们一身衣服,反倒勾起他一场回忆。”凤妹说。
C爱汉服,爱生活,有梦想
采访这群年轻人是件很愉快的事,他们积极向上,深入古典的学习态度让人敬佩,诵读诗词,练习书画,学习古典音乐,制作手工……“业余时间全部占满了,没有压力,没有浮躁,很平静,深入到这里面才发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他们如是说。
娇娇与小鲜是因为做义工时结识时,去年11月1日,两人结伴参加了在杭州西塘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汉服文化周活动。娇娇说,那是她第二次穿汉服,感触特别深,当天有千多人着汉服参加活动,大家行礼如仪、彬彬有礼的风度以及活动现场举行的汉唐庆典仪式,留给她深深的印象,“好想留在那个场景里不出来。”对她的想法,小鲜笑道,完全可以做到,只要我们心中有对先贤的追慕,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去学、去寻找。
不久前,小曹和几位汉服群友到宣汉县洋烈去玩,还为当地申办4A风景区出过一把力呢!“当时在一艘船上,遇到一行前来验收4A的领导,我们弹奏古筝,请他们喝工夫茶,顺便也介绍了身穿的汉服,在场嘉宾都拍手称赞,还吸引了一群前来旅游的老外,对我们竖大拇指,夸我们的衣服漂亮,茶好喝,琴好听,说达州人热情好客。”回忆起那次出行,小曹感到最得意的是当天大家对汉服的夸赞。
达州汉服群的小伙伴,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进行一些公益宣传,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一块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七夕、中秋、重阳、元宵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他们都会穿上汉服,以艺会友,谈古论今,陶醉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
如今,因为一些文化名流的参与传播,包括央视等官媒的推介,中华礼仪服饰文化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接受,而达城市民也尊重这群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热爱。传承汉服,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他们,行动在路上。
新闻推荐
春节期间,很多人会选择燃放烟花爆竹来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但如果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引发了事故,就会让原本的喜庆蒙上厚厚阴霾……燃放烟花殃及邻里陈州从宣汉到成都发展,经过几年的打拼,在成都兴办了公...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