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宣汉新闻 > 正文

新村美 产业兴 旅游旺 雨城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5-01-28 00:30   https://www.yybnet.net/

中里镇东风新村聚居点

雨城区组织农民培训竹编生产技艺

厨师培训班教学现场

2014年,雅安市雨城区坚持把灾后重建工作和“三农”工作紧密结合,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三农”工作的核心位置,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发展具有雨城特色的现代农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新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雅安市率先突破万元大关。

农房重建

田边建起小洋楼

隆冬时节,走进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新村聚居点——水景家园,只见一株株绿树映衬着一排排橙红色的小洋房,小洋房背后是成片的茶园,好生漂亮。聚居点内部,蜿蜒的水渠将引入上游的山泉水,为其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房子的主体已经完工了,还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村上好多外出打工的重建户已经回乡了,都在买木料、砂石等材料准备着装修新房。”1月20日,庙圷村村民杨洪全笑呵呵说道,“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让我们这些地震受灾户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

庙圷村 “水景家园”新村聚居点是雨城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首批启动的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之一,于2013年9月中旬开工。该聚居点占地面积25亩,估算总投资3095万元,安置受灾村民84户、281人。

在修建过程中,当地充分发挥群众在灾后重建中的主体、主责、主力作用,选举产生“自建委”,推行“六主联动”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建立 “临时党组织+自建委员会”的重建模式。

同时,在灾后重建中,雨城区按照建好 “五中心一广场”、强化“九大功能”的“519”建设思路,把新村聚居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集党务、政务、事务为一体的群众服务阵地,实现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目前,当地正引导“水景家园”的村民“自建委”向“自管委”转型,配套完善“519”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着力打造产业兴旺、村庄秀丽新型农村田园山水画卷的社区典范。

“水景家园”只是雨城区农房重建的一个缩影。为了 “早日让灾民搬进安全、放心的新家”,2014年,雨城区狠抓农房重建工作,努力让灾区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一方面,加大力度对困难户建房工作进行督查,困难户已于2014年4月20日前全部入住新居;同时开展建房特困户及困难户“入住关爱回头看”活动,扎实做好特困户及困难户的后续帮扶。另一方面,对农房建设户数进行锁定,及时收集农房重建进展情况,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农房重建乱象及新村聚居点建设情况督查。截至目前,已按时间节点完成建设。

产村相融

住在新村把钱挣

“因为灾后重建,一条24米宽的快速通道将桂花村和市区相连,进市区的路从原来的6.5公里缩短到3.5公里。交通便利加上四周的桂花,桂花新村一定能成为人们乡村旅游的最佳选择。”住进新村后,雨城区凤鸣乡桂花新村村民、重建户李文平打算开个农家乐,搞乡村旅游。

桂花新村是一个仅有19户重建户的小村,灾后重建成了凤鸣乡的“大手笔”。全村不仅有桂花树600余亩,还有其他花卉苗木1500余亩。

由于在市区经营多家面包店,李文平已经有了一些积蓄。但他却没有进城买房,而是回乡建房。“建新村就是建产业,以后村上发展肯定比城里好。2009-2011年,村上连续三年举办桂花文化节,一年比一年丰富,大大带动了村民致富。”谈起桂花村,李文平满是自豪。“城区几十万元买一套房子仅仅解决人住的问题,新村却既解决了住的问题又解决了发展的难题。”李文平说。

新村建好后,产业如何发展?雨城区的答案是围绕“农旅、文旅”发展做文章,串接 “百里生态茶文化旅游经济带”上的共和村、六家村,推进周边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生态茶叶观光区和生态农业体验区。在上里镇庙圷村“水景家园”新村聚居点,新发展茶园1000亩,茶园面积达到3000亩。茶园投产后,茶园综合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户人均增收900万元。建立 “公司+自管委+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引入雅安上善公司打造 “生态度假酒店联盟”、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实现“共同投资、互惠双赢”。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培育农业专合组织,并探索群众居家就业创业机制,开展竹编、食用菌种植、烹饪、制茶等技能培训,让老百姓在“住进新房子”的同时“过上好日子”。

农旅融合

向游客要效益要增收

乡村旅游,是雨城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一个线编的熊猫帽子七八十元,我现在一整天就能编好。”在位于上里古镇的在雨城区文化产业基地,“4·20”地震受灾农户、50岁的上里镇七家村二组村民张其慧说,她照顾老人小孩,做完地里农活后,都会和村里其他妇女一起做编织挣钱。“竹编收益比线编更高,但我视力差只能学线编。”

据介绍,雨城区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探索 “基地+公司+商家+协会+经营户”的联动发展方式,融合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基地为平台,开展产品展销和培训,积极促进雨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破题和经济发展。

该基地产业展示区“展销、展演、展示”国家级非遗“南路边茶”、手工皮鞋、根雕、剪纸、手工艺等十余个具有雨城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并积极开展刺绣、绳编、钩花、竹编、茶艺等培训,现已开设培训班6个,培训学员达1200余人,实现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业创业。

“作为雨城区展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窗口,该基地致力于发展有特色、有内涵、有规模的‘雨城牌\’文化产业,催化产品创意研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生态文化旅游互融互促,既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新平台,又为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新途径。”雨城区区委书记衡彤说,通过就业促进创业,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雨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破题和经济发展。

按照“一三互动、农旅融合”发展思路,雨城区结合“上中下”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建设,做好以蒙顶后山为起点的百里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十里生态田园绿道”上里古镇农业产业展示区等重要节点的打造规划。目前,百里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新发展茶叶1.5万亩,在上里庙圷、共和、龙泉建成农业公园3个,上中下里产业道路及复线建设加快推进;【蒙顶山】、碧峰峡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全面启动,上里古镇(白马泉)旅游示范城镇、永兴村和龙泉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2014年,全区乡村度假旅游接待游客30.81万人次,同比增加5.66%;实现收入2.1亿元,同比增加7.7%。

2015年,雨城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统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为支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全面同步小康为最终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发展为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长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努力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确保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的目标。

□廖晶莹

新闻推荐

农业科技人员返乡种果创业

□漆楚良本报记者刘鑫9月9日,在宣汉县庙安乡八庙村,一位累得满头大汗的40多岁中年男子行走在猕猴桃果林间,一边查看果树长势,一边指点着种植技术员。他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宣汉县林业系统的一位在编...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改变大山的女儿们2015-03-27 00:27
评论:(新村美 产业兴 旅游旺 雨城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