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峰乡有着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绘画雕刻艺术集中体现在旧时的祠堂、庙宇和陵墓的装饰上,一些绘画雕刻艺术通过匠师们口口相授得以传承下来。绘画以现存的何氏宗祠为典型风格代表,陵墓雕刻以何家坪何变三的陵墓浮雕最为精美。
摩崖石刻是红峰新近发现的绘画雕刻代表作。红峰乡唐家坝唐代摩崖石刻的发现,填补了该乡古代绘画雕刻和宗教文化缺失的空白。其雕刻线条流畅,着色艳丽,风格和莫高窟、龙门石刻如出一辙。
佛龛坐北朝南,开间1.5米左右,进深1.2米,高1.6米。洞窟里有雕像9尊,其中佛像1尊,佛家弟子像2尊,菩萨乡2尊,天王像2尊,力士像2尊。每尊造像肌肉丰满,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据专家考证,雕像着色的矿物颜料应该是宋代以后,也足以证明红峰的佛教文化和雕刻绘画艺术由唐至宋不断传承和发展。
红峰乡民居一直沿袭干栏式建筑,这种干栏式建筑尤其适合潮湿或者地势不平的地方建造居住。目前,在红峰乡桥河村还保留着一座百年老宅,可以一窥红峰民居建筑的特点。
这是一座典型的三进三出的宅院,一通到底的穿堂设计,分前院、中院、后院,古香古色的木板墙、斑驳的窗棂、发黑的青瓦,撩拨着游客们的探幽之心。老宅每个院落北面三间正房,东西各两间厢房,四梁八柱结构,所用材料为青瓦及各种木质构件。历经风雨侵蚀,青瓦已发黑,正房顶梁上刻有各种图案,灵气十足。
陵墓建筑和雕刻在红峰建筑雕刻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家坝墓群作为古墓代表得以完整保存。冯家坝墓群位于红峰乡桥河村2组冯家坝,墓前两侧立有6根石桅杆,主墓及当堂神主碑系墓穴主人八品修职郎武庠生冯雅歌生前修建。主墓左右及后面山坡散布陵墓数座,整体规模宏大。
在墓群旁边还有一口千年古井——双水井,汩汩流动的泉水似乎见证着墓群的久远历史。该井占地面积逾100平方米,分为内外两井,外井可见,内井隐于农田之下,两井间以石槽相连。泉水自内井涌出,经石槽注入外井石水缸内,水质清澈。
据当地村民介绍,泉水一年四季不断,即使遇到再大的干旱,也从未干涸,能保证当地数百村民饮用。上世纪中期,为避免井水被污染,当地村民为外井石水缸按原来的式样建造了牌坊式石室,四柱三间。双水井是冯家坝几百村民主要生产生活水源。文管人员根据水井残存石头的相关记载初步推断,水井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建造,至今有千年左右的历史。
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只有极少的老人还留守在老村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老人们淡淡地说,“虽然老村生活条件不太好,但这里是我们的根,我们已习惯了村子安静、平稳的生活状态,不想搬出去。”
静静的村庄,几乎没有一点嘈杂声,偶尔有犬吠鸡鸣,外界的纷繁和喧嚣好似和这里无关,让人一下子就静下心来。
“川东北古村之友”创始人唐春介绍,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村落遭遇历史性老化,也遭到破坏性开发。当前,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就是传统村落本身的空心化、空巢化,观念改变了、习俗消失了、人去楼空了,失去家园的归属感。“目前,我们对传统村落的关心和保护还不够,需要政府在政策扶持和配套措施上,更好地解决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
当你信步走进宣汉县红峰乡的村落中,就像翻动一页页古老历史,见证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在古韵氤氲的村子,不经意路过的一座凉亭、一眼深井、一座石桥,都可能蕴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也成为早已远去的美好家园的孤本。
精美石刻
百年老宅吊檐柱
和当地村民共话村落保护
红峰乡唐家坝唐代摩崖石刻
千年古井“双水井”
新闻推荐
——本报小记者与足球明星对话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