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天高云淡,走进宣汉县厂溪乡双山村苗圃培植园区,桂花的香气沁人心脾。
“直径60厘米的桂花树,每株就能卖到700多元。园区3000多株苗木,再怎么算,总价值也能达到200万元以上。”园区主人李正伟笑呵呵地和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
“园区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全靠‘贵人\’相助。”李正伟眼中的“贵人”,正是宣汉农商银行厂溪支行(原宣汉县农村信用社)的客废户经理李仕立。
2006年,一直从事黑木耳培植的李正伟因行业市场不景气,决定转行苗圃栽培。可想法归想法,要栽培苗圃,土地承包的费用哪里来?引进苗木的资金哪里来?苗圃园区建成后,日常维护的费用,后续投入的资金又从哪里来?想到这里,李正伟打起了退堂鼓。正在此时,李仕立的出现,给走投无路的李正伟带来了希望。
在获悉李正伟的相关情况后,李仕立专程上门,详细了解其产业规划,并认真进行了相关评估,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其发放信用贷款10多万元,解决了其燃眉之急。随后,为缓解李正伟后续投入资金的不足,李仕立又主动联系,再次向其发放信用贷款10多万元。“苗圃培植时间长、收效慢,没有李经理主动上门,帮我解决启动资金和后续资金的难题,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说到动情处,李正伟眼含热泪,对此,李仕立却只是微微一笑:“是宣汉农商银行帮了你,我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从事农信工作22年来,对李仕立而言,变的仅是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同志的坦诚相待、对客户的悉心服务却是一成不变的。
1993年,高中毕业的李仕立进入原宣汉梨子乡信用社(后于1996年改为“信用站”),成为一名催款员,开始了自己的农信工作生涯。20年前的梨子乡,连一条像样的硬化路都没有,“翻山越岭全靠两条腿,从一个村走到另一个村要花掉大半天时间。”款项收齐后,李仕立还得从梨子乡送款至厂溪乡,“两地相距30多华里,又不通班车,往返路上一开始靠脚板,后来靠自行车,再后来靠摩托车。”据李仕立介绍,一直到2011年公路开通,在往返梨子、厂溪两地的路上,自己光摩托车就骑坏了四五辆,至于磨破的鞋子、骑坏的自行车就更多了。
“我们从事的是服务行业,只有向群众捧出一颗诚心,献出一颗爱心,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把业绩做大。”在梨子信用站工作期间,李仕立经常义务为群众办理取款业务,宁愿自己倒贴车费,也不收群众一分钱。“当时,梨子乡金融机构不健全,群众取钱只能到40华里外的新华镇去取。”由于青壮年多在外地打工,村中多为老人、儿童,跑如此远的路程极为不便。见此,李仕立便主动登门服务,“把取款群众的身份证收集齐,把每户的取款金额记录清楚”。
一天天跑下来,一月月跑下来,一年年跑下来,李仕立以锲而不舍的敬业奉献精神打动了当地群众,树起了农信人的良好口碑,业务也随之做大做强。1996年,梨子信用站的存贷款余额仅为50余万元,2006年,这一数字飙升为1200万元,短短10年,翻了20多倍,这其中,李仕立功不可没。
进入厂溪信用社工作后,李仕立仍一如既往地寻找储源,做大做强业务。对于揽储,李仕立有着自己的“独家秘诀”,每逢赶场日,他便早早来到场镇,锁定“目标”后,便迅速出手。“请吃一碗面,请喝一杯茶,在欢快的气氛中,和客户的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此外,对于客户日常所要办理的上户籍、办身份证、入学、参保等事项,李仕立也都抢着为其免费代办。2014年,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李仕立沉着应对,紧紧抓住老客户,不断开拓新客户。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年李仕立共计揽储950余万元,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交口称赞。
服务“三农”,是农信人不变的宗旨,也是李仕立矢志不渝的信条和一贯的价值取向。2012年,在外务工的厂溪乡青岗村村民官仲文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建了一处肉牛养殖场。“圈舍如果修得太小,空气流通就会不好,牛儿也就容易得病。可要想把圈舍修大、修好,我又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当时愁得我只能天天喝闷酒。”进退两难之际,李仕立主动登门解困。很快,10万元贷款交到了官仲文手中。接过款项的一刹那,官仲文突然感悟到,手里沉甸甸的东西不仅是钞票,更有一份李仕立主动帮人解困的高尚情怀。
“别人是‘公车私用\’,我是‘私车公用\’。”一向腼腆的李仕立偶尔也会自我调侃。工资待遇提高后,李仕立“鸟枪换炮”,买了一辆长安奔奔,“刚买来,我就在车身上喷了农信标志。车前、车尾也都张贴了农信社的各种宣传标语,并随时更换。”
“把工作交给仕立,我们放心。”领导如是说;“和仕立相处,我们开心。”同事如是说;“找李经理办事,我们舒心。”客户如是说。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李仕立为农信人诠释着“最美”精神!□本报记者 漆慧霞 徐冬
李仕立(左)下乡与客户交流
新闻推荐
虽然27日达州气温骤降,然而在宣汉县洋烈新村河面上,随着气势磅礴的鼓声,龙舟队员们有节奏地奋力划桨,龙舟宛如蛟龙,破浪而行,湖面上细浪翻腾,水花四溅。河岸边,热情似火的村民扯着嗓子为自己的龙舟队加油...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