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的宣汉县洋烈水乡,经过寒风浸淫的垂柳依旧在寒风里歌唱着,文化墙上当地人的笑脸向世人诉说新村里的美好生活。当地人不会忘记今年在这里举办的达州市新农村龙舟大赛热闹欢乐祥和的场景。精彩的舞狮、摩托艇表演一次次点燃观众的激情,掌声、欢呼声不断响起。来自达州各地的12支竞赛队伍划动着龙舟在河面飞速前进,激烈角逐。老百姓不出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一道道精美的文化艺术大餐,这只是宣汉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实施开发扶贫战略·乡村文明行动”,把繁荣农村文化当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支撑,文明之花在乡村盛开。
夯基础,提升乡村品质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一处处风光如画的农家田园,一张张幸福甜美的朴实笑脸,构成了宣汉县幸福美丽乡村里一副副和谐画卷。近年来,宣汉县累计投入资金11.4亿元,硬化通村公路1425公里,完成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和村庄绿化、垃圾集中处理等工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围绕“牛、菌、烟、药、果、茶”六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方斗食用菌、农副产品加工等现代农业园区,新(改扩)建畜牧养殖小区50个,发展订单农业30.05万亩,辐射带动60%以上农户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涌现出洋烈水乡、米岩花海、川东莲乡等农旅互动典型,今年已接待游客39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1亿元。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资等方式,投入资金10亿元,建成覆盖乡村的公共文化活动阵地,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深度挖掘巴人文化、红军文化、土家文化,包装打造特色品牌,土家歌舞《幸福生活抿抿甜》登上央视舞台;积极弘扬睦邻文化,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养,涌现出符纯珍家庭等全国最美家庭。
创载体,提高农民素养
“来,大娘,我给你测量一下血压。”“兄弟,出门务工要签订劳动合同,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宣汉县今年以“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法律七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宣汉县新华镇举行,来自该县宣传、文化、卫生、科技、农业等25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为当地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医疗服务、科普宣传、法律咨询、农业技术推广等几十项惠民服务。
该县坚持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突出载体创新,展示时代风貌。深入实施 “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根据群众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殖业、务工经商等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就业谋生技能。今年以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4万人次,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定期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传递正能量,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探索出“两公约”(《村规民约三字经》、《文明服务公约》)管言行的洋烈治村新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安排土家民俗文艺展演600余场、科技扶贫800余次;创新推行乡村卫生“3+X”一体化管理,建立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护理人员和若干村医等组成的服务团队,为辖区村民义务巡诊200余次,切实提高了为民服务水平。
重创建,打造本土品牌
“李进峰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宣汉供电公司创新打造的一个党员工作室,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成为了该单位的一张名片。
据悉,该县严格文明村镇创建测评要求,推行乡镇推荐上报、县文明办明察暗访的申报程序,采取“听、看、查、议”等方式测评申报村镇,达到标准的送县委常委会审定并在媒体上公示,最后上报国家、省市命名表彰。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入资金近1.5亿元,全民动员治“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整“三沿”(国道沿线、省道沿线、县道沿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截止目前,创建市级文明村镇29个,“星级文明户”1000余户,群众参评率达98%以上。各乡镇依托县志愿者协会成立分会,建立了54支农村志愿服务队,倡导“好心、好人、好事、好风气”。通过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互助服务,帮助村里老弱病残、困难群众、留守儿童,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2015年,全县选派211名优秀年轻干部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定点帮扶,共引进项目49个,吸纳社会帮扶资金3150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478件,推进了城乡一体进程。
□廖昌军 特约记者 王兴寨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宣汉县公安局东乡派出所着力在“完善执法机制、加强执法培训、严格执法监督”三方面实现突破,全面提升民警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健全执法工作机制。该所每周坚持召开执法工作例会...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