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是鼓励生产的政策、是帮弱扶贫的政策,而不是制造‘懒汉\’的政策,任何人如果只想‘等靠要\’,日子是永远富不起来的……”11月30日晚9时许,宣汉县塔河乡号楼村村委会办公室内座无虚席,“扶贫夜校”准时开课。授课现场,一位身材微胖、面容和蔼可亲的中年人正向大伙阐述***政策的内涵。他,就是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鹏。
2015年5月,陈鹏被宣汉县委组织部和宣汉农商银行派驻到号楼村担任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任职以来,他快速转变角色,全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助推产业发展,积极创新工作模式,驻村帮扶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深入实地调研“转角色”
初来号楼村,陈鹏人地生疏,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他深知,要想做好农村帮扶工作,必须得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思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为尽快转换角色,入村伊始,他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展开调研,与村民聊家常、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
在调研过程中,陈鹏了解到村民李兴菊的女儿因家庭困难,好几次想放弃大学学业,便主动上门为其“打气”,勉励她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同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捐出1000元帮其解决燃眉之急。事后,李兴菊深受感动,送来一面写有“亲情帮扶贫困户,真是为民好书记”的锦旗。
经过不懈努力,陈鹏在最短时间内对号楼村的地势、人口、耕地面积、产业状况以及党小组建设、党员人数等基本情况有了详细了解,同时对该村五保户、低保享受户、残疾人、精准贫困户等进行了认真梳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号楼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启动会同时召开。“我们协调把***工作分解落实到宣汉农商银行班子、部室、村组干部每个人头上。我主动承担了15户,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确保‘一户一策\’。”
提升基础设施“补短板”
为改善村里办公条件,陈鹏积极协调联络宣汉农商银行,先后累计为该村帮扶捐款12.5万元,用于添置办公桌椅、打字复印一体机、高音喇叭、无线话筒、台式电脑等办公器材。同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项目支持,着力提升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们对已硬化的8.8公里村道和修建的2口人畜饮水池进行了维修保养。现在正准备村办公室到‘舜天湖\’农业园区2.4公里路面的硬化工作。”
办公条件的改善、硬件设施的完善,使号楼村焕然一新,从过去的简、陋、差华丽变身为现在的洁、净、美。
助推产业发展“强支撑”
为给村里产业发展注入资金,陈鹏安排相关人员对建档立卡的137户贫困户进行了评级授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牲畜养殖业。截至目前,累计为368户村民发放贷款1288万元,仅向养殖大户雷达兵一人就发放30万元。
此外,陈鹏积极协调宣汉昌林中药材合作社,联系其为号楼村部分贫困户送来中药材幼苗和种植技术,助推了该村中药材产业发展。“昌林中药材合作社还为号楼村1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捐赠了总价值近2万元的种鸡,有力支持了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创新扶贫模式“拔穷根”
为创新扶贫工作模式,陈鹏多次放弃休息时间,深入天生、七里、柏树、天宝、庙安、洋烈等地学习***经验做法,还自费到全省召开的产业园区及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现场参观点眉山市东坡区“好味稻”专业合作社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创新引导舜天湖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党小组+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模式,引导贫困户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同时,探索出“1+N”模式,以舜天湖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1”,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和务工就业,以老百姓作为“N”,学习技术发展种植业。现已为该专业合作社协调发放支农再贷款200万元,而该公司则与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为贫困户提供药材销路与技术支持,同时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与此同时,引导养殖大户雷达兵与贫困户达成合作协议,采取“借牛养殖”模式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在该模式下,由雷达兵为贫困户借出小牛,贫困户负责饲养,待小牛长大出栏,卖出牛所得的收入除去小牛当时的成本后,80%归贫困户,20%归雷达兵。或者由雷达兵为贫困户借出母牛,待母牛产小牛后,由其收回,将小牛送给贫困户饲养。该模式切实可行,被周边农户普遍接受,取得较好的效果。
此外,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利用贫困户晚间休息时间,采取“扶贫夜校”、“精准扶训”方式,向村“两委”成员、党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代表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和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激发贫困户创业热情。在10月17日全国第二个扶贫日,陈鹏组织人员在村办公室门前为贫困户宣讲有关致富门路的各种信息,受到热烈欢迎。
陈鹏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一如既往地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热度去拼搏,确保对象精确到人、措施制定到人、成效显现到人,争取让号楼村贫困户提前脱贫致富奔小康,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本报记者 漆慧霞 徐冬
新闻推荐
本报教育周刊携手爱心人士开展暖冬行动掠影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