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崇望乡红卫村6组看到,山沟间10幢蓝色屋顶的钢架养牛大棚一字排开,格外显眼。走进养殖小区内,环境干净整洁,闻不到一丝畜禽养殖场的异味。在圈舍中,一头头壮实的肉牛正欢快地吃着绿油油的饲草。“再过一个月,这批肉牛就要出栏销售了!”业主陈虎语话间透着喜悦。
2013年5月,陈虎放弃从事多年的生猪养殖,决定发展“钱”景可观的肉牛养殖。他经过多方挑选,凭着独到的眼光,最终看中了地势偏僻的红卫村。“这里地广人稀,植被丰富,是适合肉牛养殖的好场所!”陈虎坦言道。
在畜牧部门及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和村民达成25年期限的租地协议,租用土地30亩建设养殖小区,流转300亩退耕还林地种植优质牧草。随后,陈虎投入500万元资金,启动建设10幢标准化圈舍,每幢面积达500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存栏肉牛800头。同时,他投资100余万元,铺筑通往牧草基地的道路,实施土地调形、开挖储液池并栽种牧草。
2014年4月,在养殖场建设完工后,陈虎以每头6000元的价格,从宣汉县引进500头西门达尔杂交仔牛饲养。畜禽养殖,技术及防疫是重中之重,可马虎不得。深谙此道的陈虎花重金聘请了2名经验丰富的畜牧兽医师,专门负责肉牛养殖的技术指导及防疫工作,还聘请了8名村民饲养肉牛及打扫场内清洁卫生。
这种大型的养牛场,每年的粪便排放量达到500吨,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当地生态及群众生产生活。陈虎的做法是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建场之初,他就在养殖小区一角建起两口容积达200立方米的沼气池,在牧草基地内开挖了3口储液池,再在养殖场和牧草基地之间安装起8000余米长的沼液管网。据介绍,牛尿经过下水管道排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后,再从沼液管网抽到牧草基地的储液池中,平时用于浇灌牧草。对于不太好处理的牛粪,陈虎也自有“高招”。每天,工人定时收集圈舍内的牛粪,经过固液分离机榨干水份后,用尼龙口袋装好。“这可是上好的有机肥,特别实用!”陈虎介绍,除自己的牧草基地每年用100吨外,其余400吨都被附近的蔬菜业主上门购买一空。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饲养,到2015年3月,每头成年肉牛已从当初引进时的300斤长到了1000来斤。出栏上市的时间到了,不少广安本地及广东、云南等地的客商纷纷给陈虎打来电话,订购他的肉牛。“每头活牛卖价在1.3万元左右,除去各种成本,每头利润达1000元至1200元,500头赚了近60万元。”陈虎高兴地告诉笔者。
在第一批肉牛赚了个盆满钵满后,2015年4月份,陈虎庚即又引进仔牛600头。在饲养过程中,陈虎产生了由村民“托养”母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想法。他告诉笔者,看到村内闲置的劳动力和宽阔的退耕还林地,他突然想到,如果发动村民“托养”母牛,定期付给报酬,既为群众增收找到了一条路子,同时也为养殖场节省了圈舍、劳动力,降低了养殖场喂养粮食带来的高成本,是相互“取长补短”,一举多得的好事。
经与当地群众协商,陈虎与群众顺利达成“托养”协议:由养殖场出资为“托养”母牛的农户家修建牛圈及草料储存间,向农户提供每头在300斤以上的能繁母牛,并负责母牛的防疫、配种等工作,农户负责母牛的日常饲养,每养一头母牛每年可从养殖场领取3600元的人工工资。
笔者在红卫村6组谭克福家门前的竹林中看到,一幢砖混结构的牛圈已经建成。67岁的谭克福喜滋滋地说,他和老伴已与养殖场签订为期5年的协议,每年将托养母牛2头,每年可增加收入7200元。
据悉,陈虎目前已引进母牛140头,已与红卫村6、7组的30户农户签订“托养”50头母牛的协议,3月后就会将母牛送到群众家中。在春节期间,陈虎还将与其他组的农户协商,继续扩大“托养”范围,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特约记者 张国盛
新闻推荐
1999年6月16日,达州市宣汉县五宝镇的村民覃有宽,不服法庭判决,并暴力抗法,召集村民围攻、威胁前来依法执行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并将他们分别扣押在村民家,叫嚣要相关部门支付2000万元才放人;次日6时许,覃...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