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我们今天的课堂:在“你问我答”的氛围中,学生表达越来越碎片化;很多课堂学习就是老师和会了的学生进行对话,其他七成的学生处于观望的状态;语文课不是教语文,而是在教语文考试……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总是迁怒于应试教育,接着无奈地继续。但很少有人深思:课改,有那么深奥吗?有那么难于推进吗?
有人认为,课改就是要“一校一模”,就是要概念新奇,就是要别出心裁,就是要“填补空白”。轰轰烈烈的运动,各色纷呈的模式,蒙盖了课改最本真的面貌,让老师们雾里看花,让课改的前行扑朔迷离。其实,这些都只是传播的需要,并不是课改的实质。课改的实质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还原学习”。
这个“理论”非常简单,学习是学生的事,就让学生来做。为什么“还原”?因为老师代替了学生的学习,或者说老师侵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精力。即使是学生在学习状态,也是被动地接受。如何让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且做得有兴趣,做得高效?
首先,要让学生回归到本质的课堂学习上来。被动的学习时间少了再少,主动的机会多了再多,就是最简单的方法。我们每个老师不妨仔细统计一下,你的一堂课上自己到底讲了多长时间,哪些是不需要讲的“正确的废话”,你就会惊奇自己怎么原来这么“爱讲”,这么“能讲”,而需要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再发表见解的时间不到课堂时间的5%。
其次,要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关:“听讲”只能留下5%,“阅读”可以保持10%,“声音、图片”可以达到20%,“示范、演示”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可见,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越多样化,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此外,要尊重学科的本质,还原本来的学习活动。比如语文,就要“真阅读”和“真表达”。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居然不会写文章,不会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也看不懂蕴藏着丰富宝藏的中国古书,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大问题?原因就在于,大家没搞明白语文到底是怎样一个学科,语文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去学习语文。
新闻推荐
段再青到宣汉县开展慰问活动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