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日,达州市2015年度中医学术年会在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召开,本次学术年会以“学中医、用中医、传承中医、学术交流”为宗旨,是达州市中医学术界的一次盛会。
本次年会通过整合达州市中医学术界最重要的七家中医兄弟单位力量,把全市中医学界的同行凝聚在一起,形成振兴达州中医学的强大合力。会上通过专家教授专题学术讲座、中医学术交流讨论等,让宝贵的中医验方、临床经验能够薪火相传,精彩的授课、学术讨论会将此次年会推向高潮。
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清介绍,为提高医护人员业务能力,医院经常举办院内“西学中”培训班,面向全国中医高校招聘中医硕士及以上高级人才,派出高级中医专家前往兄弟单位指导业务,同达州广大中医同仁们一起研习,共同打造达州中医学术品牌。
(本报记者 刘民婕)
挖机在轰鸣,钢钻在向岩石内延伸……1月5日,地处大山深处的宣汉县红峰乡垭口村寒风刺骨,但在一处公路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由当地返乡农民工胡仕永出资修建的乡村公路正在艰难延伸。
地处宣汉、万源、平昌三县交界之处的红峰乡,由于大山阻隔,经济落后,仿佛与世隔绝。交通,是制约这个偏远山乡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垭口村与五马林场毗邻,是红峰乡一个偏远的贫困村。从红峰乡场镇到垭口村有一条水泥公路,但只修到了村委会,居住在当地后湾一带的群众不仅出行困难,农产品更是卖不出去。
垭口村村支两委决定向东打通一条红峰乡经五马林场到宣汉县毛坝镇的通道。但由于没有项目,没有资金,这一愿望迟迟无法实现。
返乡农民工
出资百万修路
2015年,返乡农民工胡仕永回到家乡创业,看到老家还没有通公路,心里很难受。他找到村支两委,谈了想修通这条路,打通垭口村脱贫致富通道的想法,与村支两委一拍即合。
2015年9月,在没有任何项目资金支持,也没有群众集资的情况下,垭口村村委会至后湾之间一条全长约4.5公里的公路破土动工了。
在村委会办公室,村支部书记肖华全告诉记者,“预计这条路完工可能要耗资上百万元,由我村1社回乡创业青年胡仕永全额出资,村支两委负责协调征用土地。”“我们村共有2684人,新修的这条路完工后,公路沿线大约有500余人受益。”村主任张显峰补充道。
公路规划5至6米,目前已修筑2公里多一点。一路上,记者看见不少拿着镰刀背着背篓进山劈柴的老乡。村民何永章、何培全、张清泉等告诉记者,不仅是劈柴,他们的土地也在山里面,有了这条路,种庄稼、收庄稼方便多了,“连耕田机也能运进山里去,不乐哈都不行”。村民何直达告诉记者,前年,他在外打工的儿子带女朋友回家,看到男朋友老家不通公路,还没进家门就径直回头走了,再没有跟他的儿子联系过。
公路,几乎成了山里人的命根。
见到胡仕永,他正在公路上查看工人施工情况。这是一个个头不高、皮肤显黑的壮小伙儿,年纪大约30多岁。提及为何修这条路,胡仕永说,自己14岁丧父后就外出务工,这么多年了,到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自己的家乡还是如此原始和落后,他心里很痛。他并不富裕,但为了家乡早日脱贫致富,他愿意尽一份力量。
有点弹尽粮绝
但绝不放弃
“不管怎样,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条路修通,绝不半途而废。我要让大山里的家和世界紧紧连在一起!”交谈中,胡仕永很激动,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修路的决心。
“目前已耗资数十万元,有点弹尽粮绝的感觉。还好朋友多,可以到处借。”对修路中遇到的困难,胡仕永称自己会想尽办法克服。胡仕永说,自己在垭口村成立了四川业明开发有限公司,等公路修通后,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陈鲸印)
新闻推荐
素有“川东小桂林”、“川东民歌之乡”的宣汉马渡关石林传出喜讯。近日,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公布《四川省第三批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中,马渡关石林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三批自然与文化...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