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社区记者驱车来到海拔1200多米的宣汉县茶河乡长坪村,只见一位50多岁的男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妻子,正在晒太阳。这位男子名叫周小兵,他,24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妻子,用自己的坚毅和执着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幸福家庭突遭变故
1986年,家住宣汉县茶河乡长坪村的周小兵,与同乡四方村的女青年曹琼喜结伉俪,婚后生育二个孩子,一家四口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1992年,曹琼突然脚痛,四肢无力,站立不稳。周小兵立即把妻子送进医院就诊,但久治不愈,逐渐变为瘫痪,从此坐在轮椅上生活。
妻子生活不能自理后,家里家外的事情全部压在周小兵一个人肩上。妻子瘫痪在床的前几年,是周小兵最艰难的日子,一日三餐、吃药、打针、上厕所、洗澡,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护理,对于身体并不强壮的周小兵来说,都显得十分艰难。
曹琼看见因为照顾自己而日益消瘦的丈夫,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有一段时间脾气变得十分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但周小兵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曹琼感受到丈夫的浓浓爱意,渐渐恢复了生活的勇气,脾气也变得温和起来。“唉!我变成了这样,已经很拖累他了,还有啥子理由生气?”曹琼语气低沉地说。
家里虽然困难,但周小兵的两个孩子却坚强地面对现实,努力学习。特别是女儿周素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成都外国语学院,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走上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据周素梅回忆,她和哥哥读小学的时侯,因家里穷,两兄妹蒸一碗四两米的饭,饭熟后一分为二,一人分吃一半,和着家里带的咸菜,天天都没吃饱过,忍饥挨饿地读完小学。哥哥因饿怕了,从此放弃学业到北京打工。
无怨无悔照顾妻子24年
每天凌晨,当其他人还沉浸在梦香时,周小兵就早早起床了,烧一锅热水,端到床头,为妻子洗脸、擦手、擦背等,然后再帮妻子换上干净衣服。“她瘫痪在床24年了,从未长过褥疮。”谈及此事,周小兵满脸自豪。
为了筹集妻子每年的药费,周小兵不仅没有让自家的土地撂荒,还充分发挥自己精湛的手艺,在周边做小工,以增加家庭收入,让妻子不用为药费发愁。
周小兵回忆,有一次,他到附近村民家帮忙杀年猪,在家的妻子不小心掉进柴火堆里,妻子像“鱼”一样摆动身躯,一寸一寸地挪动,幸好抓到一个装满冷水的茶壶,迅速倒出茶壶里的水,才及时把火浇灭,还好只烧伤了双膝。从那以后,周小兵不敢远行,有时背着妻子干农活,有时用轮椅推着妻子随行……
周小兵家有田地1.6亩,他按季节精心栽种了西红柿、白菜等时令蔬菜。“每日三餐,我让妻子按时吃饭,饮食以清淡为主,时令蔬菜样样不缺,并且还要买些猪肉、鱼等。”周小兵说,由于营养搭配合理,虽然妻子瘫痪在床,但是精神状态很好,总是红光满面。同时,他还饲养了猪、鸡、鸭等不少家禽,发展了蜜蜂等产业。
成为孝亲敬老的“活教材”
“24年,他无怨无悔地照顾瘫痪妻子,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更是我们教育子女孝亲敬老的‘活教材\’。”提起周小兵,茶河乡乡长王锡儒竖起了大拇指。
据王锡儒介绍,该乡党委政府也十分关心周小兵,一方面号召全乡群众向他学习,传承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他排忧解难。多年来,该乡除了给予周小兵一家享受低保政策外,逢年过节还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鼓励他们自强自立,不等不靠,坚强地战胜困难。
2009年,周小兵还积极发动群众修社道公路,村民们用锄头、铁锹等劳动工具一点一滴地挖出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致富路,惠及周边100多名群众,结束了当地村民用肩挑背磨运输农产品的历史。
(冯开斌 社区记者 漆楚良)
新闻推荐
李双,宣汉县普光镇铜坎社区一普通居民,他拖着残疾的身子,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脑梗的母亲。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女儿也对奶奶无微不至的尽孝,虽是普通平凡的三口之家,但他们却奏响了和谐家庭的感恩之...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