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宣汉新闻 > 正文

承德文春暖花开时节笔者到宣汉县东北部几个偏远的高寒

来源:达州晚报 2016-03-12 18:59   https://www.yybnet.net/

承德/文

春暖花开时节,笔者到宣汉县东北部几个偏远的高寒山区乡村采访,发现一可喜现象:在全市上下决战全面小康,全力***的实施过程中,该县在高寒偏远乡村,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交通、水源等实际,选准、选好扶贫项目,这自不必说,更让人高兴的是,他们选择的这些脱贫奔康的发展项目,很符合这些地方农村留守老人多这一人员结构,是真正在家门口“创业做事”。因此,笔者以为,宣汉在***上,“精准”构筑用“老”工程,值得一说。

大家知道,处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大巴山深处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偏僻而又海拔高的地方,过去由于田地少,资源少,加之交通不便等等因素,大多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剩下的劳动力多是老年人。他们既无多大体力,也几乎没有什么技术。而今要一户一人不落地脱贫奔康,不构筑好用“老”工程——让山区留守老人干事动起来,创业富起来,那就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农网改造,山村亮起了“夜明珠”;通过村村通工程,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又通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工程,自来水哗啦啦流进了农家。

可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奔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面对偏远高寒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怎样精准地选项目?怎样精准地调动起农村留守老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相当考手艺了。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至少说效果不佳,谈不上“精准”脱贫奔康。

笔者在巴山大峡谷两翼的龙泉乡大坪村、渡口土家族乡甜竹村,以及宣汉东部山区的茶河乡圣水村采访发现,这里的乡村干部就打好了实情牌,精准地构筑好用“老”脱贫工程。

龙泉乡的大坪村,虽有50多年种植木瓜的历史,但过去一是土地分散,各家独干,没有形成规模;二是缺少技术指导,木瓜产品不能上档提级,形成品牌效应;三是交通水源不便,即使有了点收成,在家的留守老人也只能望“瓜”兴叹,看到的银子化成水。而今,扶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县乡村的干部实地调研后,充分考虑到留守老人年纪大,不能做重体力活,但有种植木瓜的激情,干脆就地取材——整合土地,壮大苗圃,加强技术指导,并迅速成立起“宣汉县皱皮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木瓜产业做大做强,让他们在家门口创业,年均收入上万元。

茶河乡的圣水村,在家的留守老年人最年轻的也有52岁了。为了让这个村尽快脱贫奔康,怎么办?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春与“村官”一商定,引进从外地打工返乡的能人来本村流转土地,搞起了既适宜山区发展特点,又适合农村留守老年人“创业干事”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并在挂果前三年套种留守老年人做得了、干得好的农村经济作物,实行立体增收。“别看我们是农村老年人,除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收入外,还能在家门口的种植基地‘上班\’,一年也能人均收入一两万元。”圣水村52岁的向本金笑呵呵地说,他家人口较多,还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搞起了农家乐。

大坪村如此,圣水村如此,就是号称山中“小平原”、集约土地发展中药材的甜竹村也是如此。也许这只是笔者采访中了解到的一部分偏远高寒山区乡村,但笔者认为,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路上,确保奔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宣汉县这些偏远高寒乡村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筑精准用“老”脱贫工程的做法,已产生新的效应,那些留守老人的后人们,已有一些从外地陆续返乡创业,这一切的一切,无疑值得其它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学习和借鉴。

新闻推荐

退休副区长回村当支书 只为村民过上好日子

只为村民过上好日子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承德文春暖花开时节笔者到宣汉县东北部几个偏远的高寒)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