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新闻 万源新闻 宣汉新闻 开江新闻 大竹新闻 渠县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达州市 > 宣汉新闻 > 正文

五驾马车并驾齐驱 走出宣汉脱贫攻坚创新路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6-06-24 15:08   https://www.yybnet.net/

巴山大峡谷

“今年我县确定为‘脱贫攻坚突破年\’,要实现今年的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在思想认识上、脱贫机制上、重大项目上、产业发展上、基础改善上、在脱贫效果上等六个方面的突破”。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如是说。宣汉县作为全省建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该县精准减贫 3.63 万人,贫困人口从17.94万减少到 14.31 万,贫困发生率从16.4%降为 13.1%,取得了脱贫攻坚显著成效。成功经验不断得到复制和推广,并依托“五驾马车”,走出了宣汉脱贫攻坚的创新和成功之路。

开发扶贫创新

用产业撬动贫困窘局

6月,巴山大峡谷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峡谷深处的黄连村热闹了起来。黄连村文书向应田站在土家山寨的大门口,指着颇具有土家风情的山寨告诉记者:“我在山下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到夏天,来大峡谷体验漂流、观看溶洞的旅客络绎不绝,我的农家乐一天最多可接待300多人,毛收入达3000多元。”“土家新寨”的建设,仅是宣汉县全面实施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的“冰山一角”。

1月12日上午,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在渡口土家族乡长路河坝开工。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增加就业1.2万人,旅游产业人均增收1.5万元,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核心区51个贫困村3.8万人稳步脱贫,辐射周边区域9万余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预计今年部分景点形成接待能力,2018年开门迎客。

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宣汉县境内,该项目地目前是国家地质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薅草锣鼓所在地。景区规划面积575.13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00亿元,由“桃溪谷休闲体验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四大板块组成,力争用3-5年,把巴山大峡谷建成“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A级景区”。据了解,项目计划分两个阶段推进:2016年至2018年为第一期工程建设阶段,打通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开发建设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休闲体验区,打造渡口“风情小镇”,建设溪口湖,形成桃溪谷、桑树坪至罗盘顶旅游环线,力争2018年对外迎客;2019年至2020年为第二期建设阶段,开发建设巴人谷民俗休闲区、溪口湖生态观光区,打造仙女岩、鸡唱坪及周边附属景点建设,全域构建以旅游业为引擎、三产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今年,巴山大峡谷片区将建成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1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省级民宿旅游达标户10个,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1000人次,间接拉动1万名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资源利用创新

深挖资源找准致富金饭碗

在胡家镇鸭池村,结合村里劳动力少、农民种田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种田效益低、农业投入成本高的实际,扶持种植大户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机耕、集中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等环节订单式作业服务,实现“大户+农户”托管模式。这样既解决了无劳户无力耕作又不想流转土地的问题,又解决了种粮大户土地流转费过高的问题,也最大化地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目前,该镇已托管土地1000余亩。

同时,在茶河乡则通过转包、转让、合作、租赁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策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2200亩,大力发展“品果、观寺、登山”乡村旅游,创造了“财政补贴作订金、建筑工资抵房款、劳务分红扣余款”的“贫困户按揭建房”新模式,建成特色民居住房 75栋。

“这种由财政补贴交首付,农民以土地流转费及务工工资抵余款的‘农村按揭房\’模式,成功突破了新村建设中农民面临的资金困难,而且能将业主与农民紧密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村的整体发展。”宣汉县委副书记、县长冯永刚说。这样利用本地资源脱贫致富的案例,在宣汉县不胜枚举。据了解,为打赢脱贫攻坚之战,宣汉县广泛推行农民组织化、土地股份化、产权资本化、农业产业化“四化”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度挖掘整合资源,从实际出发为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扶持农户创新

对症下药开辟致富新门路

2015年初,毛坝镇云蒙村一组的贫困户邓少明,购买了1头蜀宣花牛,然后交给当地寄养站寄养,到年底时从寄养站拿到了4000元分红。这就是在宣汉县推行的依托当地养殖能人或专业合作社建立寄养站的模式,贫困户将牲畜交给寄养站饲养,并签订寄养协议书,共同商定利润分成、风险分担等。目前,仅在毛坝镇已建成12个托养牛站,67户贫困户托养牛300头。

同时,在塔河镇通过“双借”模式推动贫困户养殖蜀宣花牛增收脱贫,即由养牛大户向贫困户借小牛仔饲养,待成品牛出售后,退还养殖大户小牛成本,剩余收益由养殖大户和贫困户按1:9分红;养牛大户借种牛给贫困户饲养,待下崽后小牛归贫困户所有,种牛退还养牛大户。

据了解,四川昌林中药材公司采取“基地+合作社+协会+支部+农户”模式,借给贫困户种子发展厚朴、杜仲、黄柏、天麻等中药材,并签订收购合同,待药材公司收购药材时扣除贫困户原种子欠款。这样不仅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门槛费”的问题,同时解除了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起来市场销售难等后顾之忧。目前已经在全县 25 个乡镇、55 个村,近200个社发展中药材种植3万亩,成为越来越多贫困村发展决业增收脱贫的首选。

“由于大多数贫困户缺技能、缺劳力、缺资金,我们便结合种养实际,对症下药,转变种养方式。”宣汉县有关领导表示,通过从贫困户身上找切入点的方式,扶持农户主动创新,解决他们的增收难题。

能人带动创新

先富带动后富共同致富

脱贫致富除了从贫困户内部挖掘潜力外,宣汉县还充分借助外力,通过发挥当地能人在聚集资金、汇集技术、凝聚人才、搞活产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形成了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生动局面。也以乡村能人作为撬点,通过撬杆作用,撬动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通过实践摸索,宣汉县目前已形成了大户带动型、农旅互动型和“互联网+”型三种能人带动创新模式。

大成镇柏林村的李民国,便利用自己的资金及市场信息优势,投资300多万元在柏林村二组建成鸿运肉牛养殖场,现存栏牛400余头。带动周边100余农户种植青贮玉米和饲草500亩,为 农 民 创 收 100 多 万元。下八镇米岩村的符纯珍,通过走农旅结合、文旅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当地建成了集乡村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多位一体的“孝美农庄”,解决了当地300余人就业,实现年务工收入700余万元。塔河镇号楼村舜天湖生态养殖公司,则充分借力“互联网+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的网售额达2000余万元,助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工作机制创新

保障脱贫攻坚扎实开展

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扎实与否,工作机制的创新是保障。宣汉县的决策者一直在思考,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促进每个乡镇经济稳步发展?如何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的追赶跨越?如何切实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给出了答案:采取“两固定三随机”的乡镇片区现场会的“现场考核工作法”,防止党员干部做表面文章,倒逼问题在一线解决。

据了解,“两固定三随机”,即:每月固定举办一次现场会,县级领导及54个乡镇、部分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固定参会;会前随机确定承办乡镇、参观路线、会议具体内容;在每个参观点由县领导随机确定2-3名与会人员找问题、提意见,随机走访干部群众收集民情。

自2015年7月以来,宣汉县创新运用乡镇片区现场会对各个乡镇的工作进行现场考核。全县各级领导及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生活中的难题,真正做到了现场了解并解决问题。

宣汉县有关领导表示,乡镇片区现场会通过现场考核,在全县干部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了责任、进度的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凝聚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正能量,形成了团结共事、齐心干事的工作氛围,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也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以制度促落实“的工作落实新路子。

王兴寨 罗轩

新闻推荐

这是堂“必修课”

宣汉人学雷锋不是一天一月而是持续多年□崇耀本均本报记者李占庄曾实2月27日一早,青年志愿者陈亚莉又来到宣汉汽车站候车大厅内,为旅客搬运行李、倒开水。这已是她连续第6个年头在春运期间为旅客提...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五驾马车并驾齐驱 走出宣汉脱贫攻坚创新路)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