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要是没得扶贫小额贷款,我这个养猪场根本就修不起!就算借钱修起了也没得钱买种猪。”通川区江陵镇千宁村的养殖户李兴华如释重负,开心地说,“这都是沾了扶贫贷款的光。”
47岁的李兴华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常年生病,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一直有发展养殖的想法,但是过去苦于资金问题无法具体实施。去年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简易猪圈,又购买了3头种猪,除去卖了的两窝仔猪,现存栏大小猪43头。扶贫小额贷款的注入,让他看到了希望。“我们一家今年年底脱贫奔康完全没得问题,感谢党和政府。”
这只是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助推农民精准脱贫众多案例之一。为切实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和贷款难、利率高的问题,促进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2015年,达州市创新开展财政金融扶贫模式,市县两级财政筹集资金建立产业扶贫信贷基金,由县(区、市)统一管理并存入放贷银行,银行按3倍匹配并按基金规模5-10倍发放贷款。同时,建立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落实产业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撬动信贷资金精准注入产业扶贫,突出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截至日前,全市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基金总额36928万元。
为改善金融生态,形成“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的良性机制,宣汉县探索总结出“三问三跟踪”模式,即问贫困户有无发展意愿、有无发展能力、有无发展措施,跟踪贷款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脱贫致富后还款情况。该模式保证了扶贫贷款项目从开始到确定、到落实,贷款资金从发放到使用、到偿还都有机构、有人员跟进。
今年开春,宣汉县双河镇天井村贫困户代安明申请到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他用这笔钱与村里另外两人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4.7公顷,与宣汉县龙森中药材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植丹参、玄参等中药材。经初步算账,预计今年至少能分红获利3万多元。“扶贫贷款圆了我致富的梦想,现在我的目标不只是脱贫,还想当种植大户!”老实巴交的代安明脸上露出憨憨的笑容。
据统计,达州市截止5月底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16万元,为148户贫困农户注入了急需的资金“血液”,为贫困农民产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目前,各县(区、市)正在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扶持力度和资金发放速度。
(冯小芳 本报记者 谭楚甲)
新闻推荐
——我市学校开展防溺水活动剪影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