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依托国家转型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经营优势,积极化解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达州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近日,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对全市28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调查发现,今年1-5月,被调查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105.88万元,同比增长12.8%,营业利润为7.13万元,同比增长78.1%。收益的增长,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从低迷到求变 企业发展在转型中升级
调查发现,达州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与全国、全省众多企业一样,他们也经历了从低迷、阵痛到求变的发展过程。为改变“低、小、散”状况,许多规下工业企业在国家转型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带动下,通过自我调适和努力,初步实现了从扭亏到增盈的局面。如宣汉县某矿业公司2013年全年营业收入为1263.8万元,通过短短的两年时间,到2015年营业收入已达到2000.80万元,一跃成为规模以上企业,成为规下工业发展壮大的典范。
另外,一些规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多元经营等方式,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如通川区某乡镇燃气公司被大型集团收购后,今年1-5月,该企业营业收入为81.10万元,同比增长19.55%;营业利润为5.89万元,同比增长82.39%。通川区某乡镇水厂为扭转长期亏损的局面,通过向银行抵押厂房和订单获得贷款后,对水厂设施设备进行扩建、改造。同时拓展经营领域,涉足当地房地产业,实现扭亏50.04万元。
过度竞争创新弱
成制约规下企业发展短板
达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虽然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逐步发展,但制约规下工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调查认为,“低、小、散”仍是达州市规下工业企业的普遍特征。由于未能实现“抱团式和链条式发展”,在与大中型企业同台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
再加之规下工业企业大都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粗加工行业,其进入的门槛低,企业大量聚集在同一行业较多,产品工艺同质化严重。在此情形下,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过度竞争的产生。一些企业为了争夺订单,往往相互压价,个别企业甚至不惜采取偷工减料、假冒仿冒、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以求降低成本,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现代企业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调查认为,由于规下工业企业自身无力解决如人才的落户、职务的晋升、子女入学等问题,致使人才难进、人才难留。人才的匮乏一方面使规下企业难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生产管理,另一方面,也导致规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难以开发适应市场变化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上是一大劣势。
健全服务体系
引导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规模以下工业虽然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满足和方便群众生活、实现居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调查建议,一方面贯彻落实好支持规下工业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还可改变“抓大放小”策略,向“抓大扶小”转变,筛选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规下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此外,调查还建议建立健全规下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如,通过增加工作力量,赋予其相应手段,加大对规下工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力度;在企业登记、注册、融资、生产、运输、纳税、产品上市等各个环节给予全方位支持,帮助规下工业企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针对达州规下工业企业散、乱、小等特点,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驻工业园区并加强规下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规下工业企业管理和创新能力。
□严文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新闻推荐
慰问老党员困难职工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