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伟
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而用蒸馏法制作白酒,是阿拉伯人于8到9世纪时发明的,中国的蒸馏白酒是元朝时期由被蒙古人征服的中亚波斯地区传入并普及开的。明朝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在元朝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到酒的故事数不胜数:“武松醉打蒋门神”、“李白斗酒诗百篇”、“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等,全都有黄酒的身影,而当时中国尚没有其它的酒类存在。
有人认为,达州不在古中国核心地区,黄酒和达州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川东,有一群人,他们的祖先叫巴人。邻近的庸国人入侵,见巴人面红体健,手持弋矛,亢声高歌,齐作“巴渝舞”,且舞且进,勇往无前,遂溃不成军。庸国人战败后,安排细作寻找巴人神勇的秘密,在牛背山下的蜂窝石(巴人称为“烈子石”)发现巴国酿洒残渣渗出的飘香液体,食用后精神百倍。庸国人以为天降甘露,遂不敢再入侵。
故《巴渠札记》记载,“洋烈有一奇石,地处州河之畔,上有美酒,饮之即为仙。”《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其宗姬封于巴”。此后,巴人酿酒工艺得到了发扬和改进,一度当作贡品奉献周天子。1970年,在宣汉县发现了罗家坝巴文化遗址,出土了青铜罐等酒器和一大批青铜文物,印证了巴人酿酒的悠久历史和高超技艺。
《水经注·江水注》记载,“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称巴人黄。” 有些人会说,巴国都在江州(今重庆江北区)。这话没错,但是巴国还包括重庆西南部和川东一些地区,达州在巴国腹地。达州以“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作为城市名片,是有充分的历史文化依据的。据说从文字看巴和蜀的起源,巴字就是一条蛇,蜀字就是一只蚕。
在宣汉罗家坝的巴人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爵”这种酒杯,它上面为什么会有两根小柱子?考古学家介绍,这是因为当时的黄酒有酒糟漂浮,在这两根柱子上绑块小麻布过滤一下,以免沾到古人的胡须上。 综合这些考古发现、古文献资料不难得出结论,古巴人时期,达州就开始酿造、饮用黄酒,东汉以后黄酒在达州地区实现了量产,作为一种商品供给他乡。是的,黄酒才是达州的本地酒状,所以逢年过节、重大节日有喝黄酒的传统。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宣达战役,附近的村民提着自家酿造的黄酒等物品支援前线。1933年11月2日,川东游击军改编组成红三十三军,宣汉青壮年喝完父老乡亲的壮行黄酒,毅然参加红军。解放前后,当地人在定婚姻、立契约、招待贵客的时候,不仅仅要喝黄酒,还要配上当地特有的“十大碗”(品碗、排骨、酥肉、粉蒸肉、干鱼、砣子肉、海带、粉条、糯米、虾汤)。那时,出现邻里纠纷,也是请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评理,理亏的一方赔偿几坛黄酒,有理的一方则拿出黄酒共饮。
洋烈黄酒酿造酒的秘方,就是没有秘方。用蒸熟的糯米拌上野草做的曲药发酵即可渗出美酒来,存放一段时间自然变成黄色,自带的酒精度保持酒体不变质,绝对没有增添任何化学物品和防腐剂。
洋烈黄酒不是蒸馏酒,是发酵酒,依靠微生物生长产生酒精。黄酒具有营养保健功能,已检出的无机盐达18种,维生素B、E的含量也很丰富,主要来自原料和酵母自溶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杏林春雨”行动全国小儿脑瘫义诊筛查救助公益活动在宣汉举行,来自该县100余名小儿脑瘫患家属聆听了有关脑瘫知识的讲座,参与活动的小儿脑瘫患者接受了专家的免费义诊。同时,根据专家诊...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