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汉的成德大道生态循环农业蔬菜产业园区。 林伟 摄
□本报记者 樊邦平
作为全国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的广汉再次站到了改革的风口。6月5日,“全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在广汉举行,这标志着新时期的农村改革从这里正式出发。
如今的广汉,乡村正经历怎样的变化?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何认识?广汉的探索能为全省各地带来哪些启发?带着这些问题,6月7日,记者来到广汉,看到了乡村变革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
“后进村”变“示范村”
上午10时,记者走进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会议室,一面奖牌墙映入眼帘,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
“近三年,我们先后获得70余个国家和省级的各类表彰,最新一个荣誉是入围首批省级‘四好村\’”。讲起村上的荣誉,村委会主任谢丰强脸上洋溢着自信。
但熟悉友谊村历史的人知道,该村的成就来之不易。
友谊村地处三条河流交汇处,辖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18人,耕地面积4300亩,村民曾经因砂石资源的开发而矛盾重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村民与村两委之间缺乏信任,是当地有名的“后进村”。
为改变现状,村两委班子通过积极争取农村改革项目,推进农村治理创新和实践,重聚人心,重鼓士气,实现了全村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
“通过探索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1521万元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上,让村民变成了股民。通过‘一清、二改、三统、四融\’改革,吸引社会资金2亿多元到村投资,3年内村集体年收入有望从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以上。”三水镇副镇长肖灿告诉记者,以农村改革为抓手,全村重新理清了村民和村两委的权利义务,通过集体经济股权的量化公开,让村民有了获得感和参与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含水面)3600亩,种养业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年土地租金达400万元以上,今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增幅将达到1500元以上。
“给村民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才能凝聚全村士气,推动乡村变革。”谢丰强告诉记者,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改革献力献策。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王东明赴德阳广汉市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扎实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
王东明赴德阳广汉市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华西都市报讯(四川日报记者张宏平)6月5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前往德阳广汉市调研并主持召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推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地落...
广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广汉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