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群众有难,国家需要时,我肯定义无反顾地站在群众面前,把群众的冷暖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自豪,我骄傲,因为我可以尽我的一切力量为群众服务,我无怨无悔。”
——孙秀华
金花镇玄郎村地处绵竹市西北龙门山脉,“5·12”大地震,将该村所有农房、旅游、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全部损毁,且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频发,因此,玄郎村只得跨镇安置重建。在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压力面前,玄郎村党支部书记孙秀华勇挑重担,带领乡亲们取得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
大灾降临,舍小家顾大家,
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地震发生后,孙秀华迅速组织村组干部展开营救被埋群众工作,而不顾自己凝聚着半生心血、投资上千万的 “石龙山庄”已摇摇欲坠,年迈的母亲还埋在废墟之下。当他把全村所有被埋群众清理完后,最后才把母亲挖出来。面对母亲冰凉的身体,这个“钢铁男子”跪倒在地,嚎啕大哭,“妈,你要原谅不孝儿子,我是支部书记,这个时候不能丢下老百姓不管呀……”
地震后余震不断,次生灾害频发,孙秀华果断组织全村群众安全转移到遵道梨花广场,妥善安置。每天,孙秀华来回奔波在安置点,哪家的帐篷搭得不结实,哪家孩子老人生病了,哪家的饮用水不够了,他都记挂在心上,一件件落实解决。那段时间里,他是玄郎村里晒得最黑的人,起得最早的人,睡得最晚的人。
2008年8月4日,乡亲们终于搬进了临时板房,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家纷纷在板房前的阶沿上用木板、花胶布搭起了临时厨房,在山上捡柴禾回来烧,产生了火灾安全隐患,这让孙秀华寝食难安。他立即组织专人每天对板房区进行安全巡逻,自己也早晚到每家每户查看,宣传板房消防安全知识,动员群众拆除土灶和木板厨房。同时,他组织村组干部统一买回玻纤瓦,为村民搭建起规范安全的厨房,保障了全体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重建,尽心尽职,
成为群众信任的“大管家”
抗震救灾过后,尽快重建家园,让乡亲们走出地震阴影,重新过上幸福生活,成为玄郎村“两委”的头等大事。
玄郎村地处地震断裂带,须异地重建。村“两委”一班人在孙秀华的带领下,多方奔走。在市、镇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江苏武进的对口援建下,玄郎村最终在邻近的遵道镇棚花村调地142亩集中修建农房,安置村民。
352户农户要建房,还要修建村委会、医疗点、群众健身广场等公益设施,土地却只有142亩,怎么办?“既要按规划建设,又要节约用地。”孙秀华召集村干部为此常常商议到深夜。在孙秀华的提议下,玄郎村决定突破村组等行政区划的限制,全村一盘棋,统筹建设大社区。
为了帮助大家节约建房成本,孙秀华顶风冒雨,四处联系施工单位,并让施工单位负责人和村民坐在一起,面对面商量价格。他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为群众争取最大优惠,最终,在当时建房的高峰时期,施工单位以575元每平方米价格与村民签订修建合同。为了帮助老百姓把好质量关,孙秀华和村组干部、武进援建人员一起,对每一栋房子从放线、验槽到每一批建材进场的检验,每一个施工的工序都不放松。2009年底,玄郎村几百户老百姓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
加快发展,找准新生计,
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设计师”
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后,如何让村民挣到票子,实现安居乐业?从事多年经营、颇有经济头脑的孙秀华早已有了想法——山上有银行、山下美家园、生活比蜜甜。
山上,玄郎村素有种植核桃的传统,并且核桃的经济价值高,还可以进行深加工。现在,孙秀华已经组织老百姓将原有的1万亩核桃进行了嫁接,今年又计划种植3000亩,这将是玄郎村老百姓的摇钱树。山下,玄郎村充分利用安置点的优美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经营农家乐、卖山货、开农家旅社,忙得好开心。
玄郎村的老百姓谈起孙秀华,都说他是个能人,是个好人,“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玄郎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提升抗灾能力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邓湘树
我想通过绵竹市灾后援助下的平台项目探索,探讨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为什么会成立一个灾后援助社会平台呢,主要的核心宗旨是减少需求方与供应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我们救灾中存在援助不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