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一行察看清平乡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本报讯(文/图 记者 陈昆) 6月18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率队前往绵竹清平乡察看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在充分肯定工程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效的同时,希望相关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多措并举,把工程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的典范。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市委书记李向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邓国建,市委常委、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副市长肖龙溪等陪同调研。
当天,汪民一行在首先深入到清平乡文家沟,察看了解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的施工进展情况。施工单位负责人介绍,文家沟治理工程遵循“水石分治,固排拦停,监测维护”的总体思路,一是在上游修建拦水坝和引水隧洞,将上游流水排入一号支沟,尽可能将泥石流产生所需水源与固体物资分离,达到水石分治的目的。二是在中游对泥石流主要物源区堆积体进行台阶放坡,适当回填两侧冲沟,并稳固斜坡和沟底,尽可能减少参与泥石流的松散物源和防治流水冲刷形成切槽。三是在下游设置拦挡坝,拦挡中游固坡后仍有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资。四是在采取工程防治的基础上,安装雨量监测、泥位监测、次声监测、图像监测等仪器,实现对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经过施工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文家沟应急治理工程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防灾作用已开始初步显现。今年的几场暴雨来袭时,治理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汪民对工程显现出的初步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难度极大。文家沟治理工程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在地质构造极端复杂、无现成经验可循的困难条件下,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土洋结合、多措并举地展开了系统工程治理,并已经开始初步显现防灾减灾的实际成效,实践验证,治理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汪民希望,在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把泥石流治理、河道疏浚、堤岸修筑、土地整理和环保绿化结合起来,努力把文家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建设成我国乃至世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典范。
随后,汪民一行来到清平乡盐井村,察看该村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刚刚建成的盐井村避险广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救灾物资储备库、人员应急避险安置区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上千人同时避险。绵竹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抵御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多次组织地质专家深入勘探,在清平乡地势较高处建起了多个类似的避难场所,并准备了充足的应急物资,可以保障村民一个月的临时供给。
汪民指出,针对汛期来临,地质灾害多发的状况,各级党委政府要提早安排防汛减灾工作,提前储备各类救灾物资,就近就地建设应急避险场所,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应急避险体系,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避灾能力,做到主动避险、科学避险。
当天,汪民一行还对清平乡走马岭沟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
新闻推荐
刘奇葆在清平调研时强调 集中力量 加快进度 扎实推进清平灾后重建 陈光志王宁参加调研 李向志陈新有等陪同
刘奇葆一行在绵竹市清平乡调研。本报讯(文/图记者陈昆)7月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入绵竹市清平乡,调研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清平乡的灾后重建工作,强调要集中力量,加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