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博物馆周末直通车第32站———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
旧时中国人的祠堂里,祖先的牌位、鎏金的神龛总带着让人敬畏的色彩,中华传统文化中,“祖先”“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而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馆长郑华专门收藏此类藏品超过13年。
走到郑华藏品中,会被那种肃穆的氛围笼罩,他收藏的“百家姓”祖宗牌位从宋朝起,是按照北宋年间成书的《百家姓》为参照。目前共收集了各姓氏祖宗牌位471块,还有各种姓氏家谱1327套,共4600多册,“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记录该家族的来源、宗族支脉的迁徙轨迹。此外还包罗了繁衍生息、婚丧嫁娶、重要事件、族规祖训等内容。”郑华表示,“全国很多省市要修谱的人,会在我这里找资料,也把他们的资料给我。”
他收藏的牌位有各种规格,“比如这个九龙牌位,当时是一品官员。”大家看着那个用攀枝交接的藤蔓和龙像做成的牌位,上面有一层厚厚的鎏金,“看龙爪子,3只爪子的是民用,4只是官员,5只的是皇家使用,这个是不能错的,错了要杀头。”在旁边的一个牌位,整个面都刷上了金色,“这表示这家人曾出过状元。”
在他的收藏中,一块张姓人家的牌位很是引人注目,他告诉读者们,看牌位先看两边的对联,“家传百忍翼孙谋,训守两铭承祖德。”他表示,以前的人家,并不是遇到什么大事就“法院”见,“那时的家法很严,具有相当的惩戒效力,所以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见‘家法伺候\’。”
郑华12岁时为了谋生,于是就跟师傅学做木工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在家乡德阳偶然见到流散到市场上的一块原应供奉在祠堂中的某姓祖宗牌位,觉得做工很考究、雕刻非常精美,于是就买下来,做木工活的时候仔细揣摩。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个牌位。没想到,现在的郑华,因为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牌位背后的故事,他在各种书本上去研读,去向人请教,现在他很容易从一块牌位的雕花工艺来判断它的年份。
昨日在现场,他给大家讲起了“先人板板”和祖先牌位的区别,他指着现场的两个牌位,“这个是祖先牌位,这个是先人板板。”他表示,祖先牌位是祭祀所有祖先的,“先人板板是你单独一位,或者父亲或者母亲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先人板板”逐渐变成了骂人的话,郑华表示,这也是对祖先的不尊敬。成都商报记者 曾灵 鲍泰良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山西太原的高女士夫妇到德阳出差,不慎将装有15000余元现金以及银行卡票据的钱包遗失一名德阳的哥拾到后,按其收货单上的地址将钱包寄了过去,寄件人署名为“德阳的士”高女士夫妇多方寻找,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