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逯小雪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城内有84家祠堂,而当时成都有500多条街道,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五六条街道就有一座祠堂。
自周时的宗祠起,祠堂作为讲究祖先庇佑的中国人奉祀先人的重要场所和凝聚家族力量的象征,星罗棋布地遍及城乡各地。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古老的祠堂文化及其载体———祠堂建筑已凤毛麟角。
在成都,今天如果再要问一句“祠堂何处寻”,除了依然“柏森森”的武侯祠外,目前唯一幸存的,就是位于龙王庙街41号的邱家祠堂了。
【邱家祠堂】
地址:锦江区龙王庙正街28号
简介:龙王庙正街深处的邱家祠堂,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距今已有146年的历史。它因“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宗祠。
龙王庙正街
没了龙王一样热闹
沿着新南路一直往北,过了新南门大桥后,在红星路四段的右侧,有一个十分不起眼的街口,淹没在两侧林立的高楼和天桥之下,这便是龙王庙正街。
这是条典型的成都老街道,沿街大多都是些低矮的老房子以及上世纪八十年的水泥楼。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条街上就有不少菜摊、肉铺、酱油铺和杂货铺,还有一个公共厕所———现在,在同一位置仍是一座公共厕所,只是在一座楼的底层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东升街整治,原先在那边摆摊的菜贩子转移阵地,迁移到这条老街上,租下老住户的铺面继续摆摊卖菜。慢慢地,整条街不管楼房平房,都尽可能地利用当街的口岸做起了生意,这里也就逐渐自发形成了一个热闹的街市。
也因此,这条街上的生活比别的地方开始得要早些。
每天早上6点,面食摊上冒着热腾腾的蒸汽,店主在里面准备着客人的早饭。菜贩们起得还要早些,凌晨三四点,他们就从城里的各个蔬菜批发市场去进来各种蔬菜,然后回来摘去不好的叶子,再清洗一下,最后在自己门口的小车或者摊子上摆放整齐,等着过往的人来挑选。再过一阵儿,年老的人在附近的街心公园晨练结束,走到菜市里轻掐几下菜叶,和菜贩子们讲起了价。因和菜贩们早已相熟,讨价之余还不免东家长西家短地闲摆几句,弄得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倒很像是一种拉近感情的沟通方式。最后,婆婆从裤兜里扯出一个塑料口袋,抖一下,吹开再装上菜,走向那些卖包子、馒头的摊位给一家大小买回今早的早饭。
对于那些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来说,他们大概根本想不到,这条窄窄的老街当年可是很有些故事的。
说起龙王庙街,据说老成都人是把“王”字读作“汪”音,叫龙王庙街当然是因为这里曾经有座龙王庙,据说是明代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修建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又重修过,民国时期的警察分局就设在这里头,不过现在已经找不见踪影了。龙王庙街实际上是由并行的两条街组成,靠北的一条叫做龙王庙正街,靠南的一条叫做龙王庙南街。原来两条街中间是一条河,是老成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条人工河———金河。金河上还有两座桥,一座是清代修的景云桥,就在龙王庙前,一座在街东侧靠近下莲池的地方,叫拱背桥。据载,龙王庙街上还有座“板板桥”,清光绪初年建,民国八年重修,是平式木桥,但不知确切位置,有人猜测或许是后来改建为拱背石桥也未可知。
当年的龙王庙街临河都是住户,也聚集了不少的大户人家,有好些个公馆、祠堂。现在门口摆着菜摊的薛家大院就是当年的薛公馆,不远处是77号门牌的江公馆,还有早已消失了的钟家祠堂、印家祠堂,至于41号,住在这条街上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已经有146年历史,现在成都唯一结构完整的祠堂———邱家祠堂。
邱家祠堂
隐藏在菜市里的“大宅门”
寻着门牌号找过来的人,一不小心说不定就会错过这个几乎已经和周围的平房融为一体的邱家祠堂。坐北朝南的大院,大门上方空空荡荡,写有“邱氏祠堂”的牌匾已不知去向,粗大的门柱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斑驳发黄。但留心看去,还是不难发现这里曾经的气派:大门右侧,称菜的秤下面盖着的,是一对一米多高石鼓;大门上方还有两个凸起的木桩。懂一点的人就知道,这就是“门当户对”里的“门当”与“户对”,以前讲究的老宅子大门上才有这些东西。
走进大门,墙壁是老旧的灰白,上面蜿蜒着许多的电线和管道,还挂着几只灭火器。院坝里随处堆放着各种杂物,半空中横七竖八地架着几十根晾衣竿,上面还挂着些半湿的衣服。虽然已经面目全非,成为了三十几户人家混居的大杂院,但当初三进三出的格局仍然相当完整。根据当年的老住户回忆:当年整座祠堂都是用上好的柏木架构,地面全都是石板铺成,墙壁和窗户上雕有精美的图案,有《西厢记》《白蛇传》《三国演义》,木板墙上还精刻诗词文章。整个大院进深有50多米,进门后的天井有个花坛,里面种满了花;第二进的院子中间是个水池子,池里有各色金鱼,池壁雕花,塘前则有石制的桌凳,当时的能工巧匠,还雕刻了石桃、石葡萄放在桌上;最里头是正厅,供奉着邱家祖先以及历史上一些丘姓名人,如唐代诗人丘为、南梁文学家丘迟,以及元代道长丘处机等(“丘”与“邱”为异体字)的牌位;侧面的耿家巷那边还曾经有一处院房,最早是邱家祠堂的大厨房,因为每年来祠堂参加清明会的族人多达二三百人,要开饭,都是在大厨房做。
关于邱家祠堂的文字资料,今天能找到的并不算太多。有说法说邱氏祖先是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迁来的。也有媒体报道,青白江的邱显奎老人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一块曾经供奉在邱家祠堂内的祖先灵牌,灵牌上面刻着“河南堂上福建上杭开基太始祖考妣派下一脉宗亲神位”。邱显奎说,邱氏是客家人,邱姓最早得自河南,其中一脉又迁到福建,所以灵牌上刻有“河南”“福建”。
不管是哪种说法,能够确定的是,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华阳、新都、金堂、德阳的四户邱姓人家一起出资修建了这座祠堂。而选址于此,一是因为龙王庙街周围河水的地貌符合客家祠堂对于风水的要求,二是邱家人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让家族在省城扎根。
从祠堂到杂院
邱家人去楼未空“子孙千亿、千亿子孙”割不断的家族亲情
邱家人去楼未空
建筑是时间的容器,从庄严的祠堂到普通的杂院,邱家祠堂经历了无数的变故。
据记载,当年,每到春分、清明、七月半和冬至,邱氏都会举行祭祖活动。邱家四兄弟的家人及各地邱姓族人,都会赶到省城成都,杀猪宰羊,祭拜祖先。祭祀之时,自然是敲锣打鼓、鞭炮声声、焚香缭绕,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祭祀时,辈分大的人是从正门进,一直走到最里面的大殿。他们祭拜完之后,要关上大门,辈分小的人要走两旁的侧门祭拜。”作为邱家金堂一支的后代,余学彬老人曾亲眼见证过当时祭祀的盛况,回忆起当年祭祀的现场,仿佛还是历历在目。除了祭祀,邱氏后人还会在祠堂举办大、小清明会,家里有钱的还会接济那些过得不好的。没有祭祀的日子,四家人则轮换派人作为理事,管理祠堂的日常事务。
这样的景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之后,因为房契等原因,邱家祠堂由私产转为了公产,祭祀由此停止,当初住在这里的邱氏族人大多也都已搬走,祠堂逐渐转型成杂院。50年代,祠堂附近的发云庵被改造为殡仪馆,房产公司先后从祠堂内拆走了多道大门以及雕花、柱子,砍去了门槛,原先的面貌遭到极大破坏。尤其后来住户多了,乱搭乱建,就一发不成个祠堂的样子了。
上世纪70年代,因为修建人防,龙王庙街上的金河遭遇了填埋,也让祠堂中的水井和那口精心装饰的清池因失去水源而干涸。1981年,成都发大水,水漫进祠堂又毁去了石板,如今所见,是两年前政府为改善院落居住环境而新铺设的水泥路面,当时还给每家搭了灶台,只是原来的花坛也就拆掉了……
这两年,也曾有邱氏后人找上门来,表示有意想要出资修缮祠堂;针对邱家祠堂的保护改造,相关部门也提出过多种方案,有一种流传颇广的方案便是,将其整体搬迁到龙泉驿。不过这些,现在都还没定论,邱家祠堂也就这样默默地藏于闹市之中,独守着它曾经的过往。
“子孙千亿、千亿子孙”
割不断的家族亲情
下午五六点的时候,龙王庙正街又热闹起来了。卖烧酒的、卖饼子的、卖水果的、卖抄手水饺的都会一脸幸福地忙碌起来,货品其实与他处也无异,特色应该就是菜摊老板一边装菜一边和李孃、张婆、王二哥的闲摆。虽然附近就是红星菜市,菜多而且便宜,但邻里邻居的还是习惯在这里买些东西,付款后相互道着谢,店主感谢客人对他们生意的特别支持,客人感谢店主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此地为大家提供着方便。
有段时间,邱家祠堂的门斗,总能看见一个书摊,就在过道边铺了包装布的地上,一本本地并排平放着,没有重叠,有好几排,两米多长,有一百多本,都是旧书,还有旧杂志。门枋右侧则放了一排木盒格子,用一大片玻璃盖着,里面装有各种佐料,如海椒面、花椒面等。前一阵世界杯期间去看,这一段的老街上,熟食摊街沿摆满,多得漫出了大门外。一个大玻璃罩子,点盏灯,里面是各种卤肉、拌菜,都是成都人吃耍、下酒喜欢的。邱家祠堂门口,在撤去白天门口的菜摊后也摆着这么个小摊,住在院坝里的人难免会叫上邻里三五到摊上喝两口酒。熟悉的环境和人群,喝起酒来,可以很放松,说起话来,可以无所忌讳,挺自在。
隔着吃客们的身影,大院里白炽灯晃着暗光让灰白的墙皮更显得老旧。吃完了晚饭的主妇们收拾碗筷排队在水池边清洗,小孩三三两两在院落一角私语着夏日里的心情,各家电视从窗帘后投出不同颜色的光线,声音都开得很小,以免穿过那不太隔音的墙壁扰了邻居看连续剧的心情。
里面的住户或许是已经见惯了好奇进院的游客,有生人来也不见警惕,依旧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如果你运气好遇到热心的住户,他或许会指给你看祠堂正厅位置的一根横梁,那正中漆着一个金色的太极图案,两侧同样漆着金色大字,右边是“子孙”,左边是“千亿”。
“子孙千亿、千亿子孙”,记录着当年祠堂主人对后世的美好期许,而如今的我们则从中窥见了中国人血脉中永远也割不断的家族亲情。
祠堂文化
与祠堂功能
按《周礼》规定,帝王、诸侯、大夫、士各有不同数目的宗庙进行祭祖活动,而庶民只能在家里祭祖。直到明朝,老百姓才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称为祠堂。进入清代,祠堂也被称为家庙,更是在各地大量出现。
祠堂的首要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祖来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除此之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成都祠堂很多为外乡人所修,这类祠堂通常成为族人在成都的落脚点,也是他们寻求和获得同族帮助的地方。通过祠堂实施帮助完全是一种民间自助,客观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成都最著名的祠堂当然要算是武侯祠。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时。
成都祠堂街是成都唯一一条以祠堂命名的街道,康熙年间,满城的旗人驻军为年羹尧建生祠于此,由此而得名,现在祠堂已不复存在。
成都有一些著名的家族祠堂,名称大多都很文雅、含蓄。如李家祠堂,其实叫“太白堂”,取被尊为先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之字。而周家祠堂,则称之为“爱莲堂”,取宋朝文学家周敦颐名作《爱莲说》之“爱莲”二字。冯家祠堂则叫“大树堂”,名称来源于一个历史典故。西汉时期,王莽篡政,汉光武帝刘秀平王莽之乱后,论功行赏。其时,征西大将军冯异却谦虚地躲到大树下,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人称“大树将军”。冯家后人故将祠堂命名为“大树堂”。
新闻推荐
以房管人 人口数量按实有统计 11月30日前 四川摸清人口“家底”
成都商报记者锁千程实习生孙敏核心提示人户不一致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人口管理工作一直以人口的户籍信息为基础,随着人口流动全面加快,人户不一致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仅靠户籍人口信息记载的相关信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