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同学在全国展演舞台后留影纪念。(受访者提供)
今年4月初,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青岛市举行。德阳中学朗诵作品《闪耀吧,青春的火光》以四川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全国展演,并获得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的佳绩。这是德阳市学生首次登上全国展演的舞台。为了探访这一荣誉获得的始末,4月25日,记者采访了荣誉获得者——德阳中学4名高三学子。
竞赛:过关斩将以四川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全国展演
获得这一佳绩的4名高三学子分别是刘扬帆、石铠璐、陈浩博和陈熙。记者初见他们时,感觉他们青春飞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不经意间便感受到他们年少、热情、快乐的青春气息。
2015年4月,旌阳区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德阳中学通过精心选拔后让当时正读高二的刘扬帆、石铠璐、陈浩博、陈熙4位同学进行参赛。
“我们从一开始参赛的项目就定位在朗诵上。”刘扬帆称,由于4位同学都曾参加过校园的节目主持或播音培训,对朗诵有着相同爱好。而在朗诵的作品上他们选用了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参加的齐越节活动中,一首《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的诗词作品。“因为这个作品的文字和内容就是书写青春的光芒,与我们自身所处的年龄很相仿,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融合了德阳中学学子们强健、正直、博学、创造的求学精神,最终形成了《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一朗诵作品。”
让4位同学意外的是在旌阳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他们一举斩获第一名的好成绩。然而,更让他们惊喜连连的是在随后的德阳市、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他们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进入全国展演。“我们真的没想到,一路比赛下来都能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陈浩博称,他们刚开始参赛定的目标就是进入德阳市的比赛就行了,却没想到一步步地进入全国比赛。
创新:突破传统以情景剧的朗诵方式展现青春飞扬
一首朗诵作品何以能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四川第一名的成绩并进入全国展演获得佳绩。据一路指导4位同学参赛的德阳中学艺术指导老师孙超称,“每一个看过他们表演作品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一种青春的美好和力量。”
在孙超录制他们比赛的一段视频中,记者看到,该朗诵作品突破传统朗诵模式的形式,而是采用校园情景剧,其中贯穿舞蹈、剧情、音乐等内容深入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和精髓。“为了表现校园的情景我们用到自行车、课桌等道具。”石铠璐称,自行车的道具从最开始的四个、两个最后到一个。
“正是他们这样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朗诵模式,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朗诵并不枯燥,并且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作品的魅力。”孙超表示,4位同学的参赛作品从选诗、舞台表演、表现形式甚至各种道具都是他们自己策划、商定,作为指导老师和学校只在他们初步成形后给予一些细节、艺术手法上的指导和各项后勤保障。孙超称,“学生的作品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策划、表演,让他们自己去揣摸作品的深层内涵,才能更加演绎到位,就像在演绎他们自己的故事一样。”
“为了策划和塑造舞台整体效果,我们有时候睡觉都在想怎么样排练。”陈熙笑着说,那段时间排练也非常辛苦,为了不耽搁学习,他们经常是放学后或周末、节假日加班加点地排练。“我们把每一次排练都当成是一次正式表演,所以每排练一次就有一次收获,并从中不断地总结,听取指导老师、学校以及旌阳区和市教育局的意见不断完善。”
收获:不惧失败勇往直前
当记者问及4位同学,参加了全国的展演舞台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时,4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回答是成长,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以前自己就像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学校、在德阳范围内自学自乐,如今参加了全国比赛,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精英学校学生们的表演后,感受自身的不足,一种博采众长的感觉。”刘扬帆说。
在参加全国展演时一个小小的插曲让4位同学触动很大。“当时在参赛时,排在他们前面一个地区的学生在表演作品时,由于音响出现故障,播放的音乐放不出来,整台表演在没有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完的。”刘扬帆称,当时他们想这么好的表演这下完了,可惜这么久花费的精力了,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作品却得到了一等奖。事后,4位同学回想,也许正是这一舞台“事故”,让表演的同学能毫不慌张,仍然坚持表演完,他们的这种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打动了评委,让这一“坏事”变成好事,看着要失败却扭转了乾坤。
“这件事让我们感触很大,让我们知道不要害怕失败。”陈熙称,今年的全国展演他们当时正值紧张的高三,为了让人生不留遗憾,让高中的生涯今后能有更多的回味,他们在学习、排练两不误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比赛。4位同学称,马上要进行高考了,面对这一人生的临界点,他们也会像这次全国展演一样,让青春不悔,人生不留遗憾,怀揣梦想,勇往无前。
本报记者 陈晓霞
4位同学在全国展演舞台后留影纪念。(受访者提供)
今年4月初,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青岛市举行。德阳中学朗诵作品《闪耀吧,青春的火光》以四川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全国展演,并获得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的佳绩。这是德阳市学生首次登上全国展演的舞台。为了探访这一荣誉获得的始末,4月25日,记者采访了荣誉获得者——德阳中学4名高三学子。
竞赛:过关斩将以四川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全国展演
获得这一佳绩的4名高三学子分别是刘扬帆、石铠璐、陈浩博和陈熙。记者初见他们时,感觉他们青春飞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不经意间便感受到他们年少、热情、快乐的青春气息。
2015年4月,旌阳区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德阳中学通过精心选拔后让当时正读高二的刘扬帆、石铠璐、陈浩博、陈熙4位同学进行参赛。
“我们从一开始参赛的项目就定位在朗诵上。”刘扬帆称,由于4位同学都曾参加过校园的节目主持或播音培训,对朗诵有着相同爱好。而在朗诵的作品上他们选用了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参加的齐越节活动中,一首《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的诗词作品。“因为这个作品的文字和内容就是书写青春的光芒,与我们自身所处的年龄很相仿,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融合了德阳中学学子们强健、正直、博学、创造的求学精神,最终形成了《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一朗诵作品。”
让4位同学意外的是在旌阳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他们一举斩获第一名的好成绩。然而,更让他们惊喜连连的是在随后的德阳市、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他们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进入全国展演。“我们真的没想到,一路比赛下来都能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陈浩博称,他们刚开始参赛定的目标就是进入德阳市的比赛就行了,却没想到一步步地进入全国比赛。
创新:突破传统以情景剧的朗诵方式展现青春飞扬
一首朗诵作品何以能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四川第一名的成绩并进入全国展演获得佳绩。据一路指导4位同学参赛的德阳中学艺术指导老师孙超称,“每一个看过他们表演作品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一种青春的美好和力量。”
在孙超录制他们比赛的一段视频中,记者看到,该朗诵作品突破传统朗诵模式的形式,而是采用校园情景剧,其中贯穿舞蹈、剧情、音乐等内容深入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和精髓。“为了表现校园的情景我们用到自行车、课桌等道具。”石铠璐称,自行车的道具从最开始的四个、两个最后到一个。
“正是他们这样的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朗诵模式,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朗诵并不枯燥,并且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其作品的魅力。”孙超表示,4位同学的参赛作品从选诗、舞台表演、表现形式甚至各种道具都是他们自己策划、商定,作为指导老师和学校只在他们初步成形后给予一些细节、艺术手法上的指导和各项后勤保障。孙超称,“学生的作品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策划、表演,让他们自己去揣摸作品的深层内涵,才能更加演绎到位,就像在演绎他们自己的故事一样。”
“为了策划和塑造舞台整体效果,我们有时候睡觉都在想怎么样排练。”陈熙笑着说,那段时间排练也非常辛苦,为了不耽搁学习,他们经常是放学后或周末、节假日加班加点地排练。“我们把每一次排练都当成是一次正式表演,所以每排练一次就有一次收获,并从中不断地总结,听取指导老师、学校以及旌阳区和市教育局的意见不断完善。”
收获:不惧失败勇往直前
当记者问及4位同学,参加了全国的展演舞台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时,4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回答是成长,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以前自己就像是一个井底之蛙,在学校、在德阳范围内自学自乐,如今参加了全国比赛,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精英学校学生们的表演后,感受自身的不足,一种博采众长的感觉。”刘扬帆说。
在参加全国展演时一个小小的插曲让4位同学触动很大。“当时在参赛时,排在他们前面一个地区的学生在表演作品时,由于音响出现故障,播放的音乐放不出来,整台表演在没有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完的。”刘扬帆称,当时他们想这么好的表演这下完了,可惜这么久花费的精力了,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作品却得到了一等奖。事后,4位同学回想,也许正是这一舞台“事故”,让表演的同学能毫不慌张,仍然坚持表演完,他们的这种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打动了评委,让这一“坏事”变成好事,看着要失败却扭转了乾坤。
“这件事让我们感触很大,让我们知道不要害怕失败。”陈熙称,今年的全国展演他们当时正值紧张的高三,为了让人生不留遗憾,让高中的生涯今后能有更多的回味,他们在学习、排练两不误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比赛。4位同学称,马上要进行高考了,面对这一人生的临界点,他们也会像这次全国展演一样,让青春不悔,人生不留遗憾,怀揣梦想,勇往无前。
本报记者 陈晓霞
新闻推荐
德阳日报社(记者李若兰)4月29日上午,德阳日报社组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要求,德阳日报社每名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报社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