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德阳)
近些年有关年轻人不会做家务而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甚至离婚的新闻屡见不鲜,追根溯源,除了缺乏劳动知识教育,大都还是父母惹的“祸”——父母从小到大为儿女包办了所有的家务活。我有时在想,如果哪一天吃苦耐劳的父母离开人世后,儿女们的生活将何以为继?而且,年轻人也会变老,当这些从没做过家务事,也没带过孩子的人老了以后,他们的孙辈哪个来带?
前段时间看到网上有句颇含哲理的话说:“你今天不让孩子吃苦,将来社会会让他吃苦”。实际上,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不会吃苦耐劳,不会做家务事已经尝到了苦头。
我们说,家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由家庭组成,有了家就必然会有家务事,以前说“男主外,女主内”,“主内”就是做家务事。如果都不会做家务事,这样的家庭在生活中就比较麻烦,有老人还可以“依靠”,要是没老人,就只有天天喊外卖,睡到“自然醒”,家像垃圾堆……至于敢不敢要孩子,要了孩子谁带,那又另当别论了。很多年轻人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或玩手机,这是当代很多年轻人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样的家庭就像临时凑合的一样,随时都有“散伙”的可能。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家务事,却是家庭成员必备的学问,只可惜现在不懂这门学问的年轻人太多了。
父母老一辈都是“过来人”,回顾他们的历史,做家务事的本领来自于多子女时代“大带小”,买菜、洗衣、做饭也来自于他们那个年代学校、父母的教育,何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锻炼了一代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人,与其说是学出来的,不如说是“逼”出来的。可独生子女以后的年轻一代有多少父母来教,有哪个来“逼”,很多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笔者以为,不要等社会出现了“病态”才来医治,而是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像计划生育带来的老龄化问题,早年缺乏预知,现在要纠正起来也十分麻烦。我想,我们在培养孩子学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不可以辅以家务劳动的学习?我觉得,那种一味追求“尖子班”、“高才生”的做法值得探讨,“高分低能”也是一种“偏科”。过去毛泽东时代有句形容“书呆子”的话叫“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那时候国家就提倡“学习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尖子班”、“高才生”固然需要,但毕竟一个人成年后不仅要会工作,还要会生活。
年轻一代不会做家务事的问题看似家庭问题,实是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们老一代的离去,会更加日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毕竟我们也一直强调培养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怎样教育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有共同的责任。
新闻推荐
(记者秦琴)9月12日上午,2018年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全省乡村学校...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