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高建平为读者签名赠书。
◆本土文坛◆
德阳是一座地道的移民城市,移民是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文化多元的形成、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壮大,都与移民有关。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文化冲突接纳过程中,不断走向文化融合。这不仅增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对于人文精神的构建和城市化进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建平
在“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上周六(20日)晚,由市作协主办的高建平《乡关回望》新作分享会在冶轴文创园自在书坊举行,德阳市及川内部分知名作家、众多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与作者高建平一起分享有关新书的诸多想法和观点。
《乡关回望》一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高建平继小说集《最后的使命》、散文集《一抔风土》后,出版的又一本散文集。新书以饱满的热情和纪实的笔触,展现了德阳移民潮及多元文化形成、德阳老县城故事、成德同城化发展等历史与时代交织的生动画面,凝结了作者对德阳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作为一个德阳人,当回过头来或低下头来看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德阳,我觉得很有意思。”
访谈
记者:《乡关回望》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高建平:作为一个德阳人,也是作家协会的负责人,作家协会倡导的就是写好德阳故事。写德阳故乡,需要低下头来看看脚下这片土地,因为只有低下头,才看得见这片土地上平凡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需要俯下身子,俯下身子你就能感觉到德阳这片土地的温度,所以就萌发以文学的形式,回望德阳过去的那一段历史。
记者:为什么选择以纪实散文的形式书写德阳?
高建平:德阳这个地方受历史移民大潮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你不需要再虚构什么,随手拈来它都有意义,有形象,都能打动人。何况这本书的视角是写普通人,他们才最有人间烟火的味道。通过他们,可想而知这座城市在他们的生活历史、生存状态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记者:书中讲述了很多德阳老故事,出现了不少德阳老地名,为什么取材这些内容?
高建平:对,就拿《穿城堰穿越市井烟尘》这篇来讲,德阳这座县城从北到南纵贯,沿穿城堰生活着众多的德阳老居民,穿城堰滋养了他们、哺育了他们,通过这条河流,展现了市民的文化史、生活史,唤起“老德阳”对过去的记忆,唤起新市民来关注这座城。
记者:书中有大量的“口述”,采访了很多人,他们都有什么特点?
高建平:有老德阳人、三线建设者、成德同城化的新移民,差不多采访了近百人,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采访,这些人也代表着这个城市。
记者:书中有很多史实类的记述,它和一般的史籍有何不同?
高建平:我是搞文学的,不会像写史料那样写,要用文学的光芒来统摄这些文化、历史事件,会用细节、人物形象、文学语言使它更加有打动人的力量。
观点
蓝幽:一本非虚构写作的好书
《回望乡关》是一本非虚构写作的好书,是使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写实的倾情之作。书中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来唤醒我们那些远去的记忆,他使我们重温岁月。非虚构写作和传统纪实文学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民间立场和个人视角,《乡关回望》收录高建平的8件作品,开篇写德阳历史上几次移民的梗概,但落脚于多元文化,他把自己置身其间。在他笔下,穿城堰就是牵动老德阳人敏感神经的文化地标。同样,写凤仪书院、孝感书院等,都有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的惆怅贯穿其间。“乡关”和“回望”这四个字,既是统摄全书的情感缩写,也是作者自己思索式的形象勾连。他的民间立场使作品有极大的亲和力,他的个人视角又为读者增加了思索、判断的新维度。
杨轻抒:一种文化的回望和解读
高建平老师祖籍虽然是山西,但本人是土生土长的德阳人,所以对于德阳数十年世事变迁,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理解。书名《乡关回望》,这里的乡关,我理解有三层意思,一是现实中的乡关,即德阳的历史、文化、人物、世事;二是每个人心中的乡关,就是对于每个人心中的故乡的理解;三是所谓的乡关,其实是一个文化概念,是我们内心对于某个非特定指向的地方的文化认同。对于文化人来说,具体的故乡是哪个乡哪个村并不重要,真正能够被因为故乡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皈依。所以《乡关回望》是一种文化的回望,是对一种文化的解读,是一种文化的追索。
邬春亮:德阳特色的文化画卷
作为一个老德阳,却对德阳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我们对德阳的记忆,也仅仅停留在父辈们的回忆和散见在书报和网络上的文字里。作为后来者,我们越来越渴求了解到德阳的前世和今生,了解那些年、那些厂、那些欢歌和泪水,了解一个又一个曾经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而沸腾和起伏的鲜活生命。时代呼唤作家用笔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历史和人文。于是,高建平先生用多年的心血和汗水为我们奉献了《乡关回望》这本精彩的书,高老师从文化的高度,借助各类人群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湖广填四川、三线建设、移民文化、地震灾后重建等重大历史事件给德阳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展现出拥有德阳自身特色的文化画卷。
李又健:讲述德阳老县城故事
《乡关回望》主要探究德阳移民潮及多元文化的形成,讲述德阳老县城故事,笔触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的历史交集。如作者在回望时提到“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看似难题,作者却在字里行间娓娓道来。从秦灭巴蜀到六国移民,从“湖广填四川”到抗战西迁,从三线建设到成德同城化,作者详实地回答了我们的疑惑。乡关何处,乡愁就在何处。《乡关回望》关照了德阳承载的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与华北、湘楚、岭南文化,与客家、海派文化的并存与渗透关系,“厘清了人的生存状态怎样贯穿于城市文化的多维空间”的问题。《乡关回望》既记录街头巷尾小老百姓的悲欢离合,也有宏观层面的叙事,更有一些珍贵的史实和难得的老照片,让读者找到自己梦中的乡关,心灵深处的乡愁。
文/图本报记者周玉琴
新闻推荐
(记者叶斌)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4月21日,由旌阳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局主办的2019“书香旌阳·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
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