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平,祖籍山西临县,1957年2月生。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集《最后的使命》,散文集《一抔风土》。
不知怎的,文章写到这里就卡了壳,有关穿城堰流经梨儿园的人事再难写下去了。我在写作此文时,是有意将一本《德阳县志》摊在电脑旁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自己始终沉浸在过往的历史及其氛围中,从而引发一些久远的记忆或道听与途说。比如狭窄的街道,丈余长的晾衣竿横街而搭;前铺后院的结合中,铺面与铺面连成了既遮阳又避雨的檐廊;端碗坐在街沿边上你夹我的菜、我尝你的鲜;多少个大院里,扯得长长的绳上晾晒着盐菜、萝卜干;打锅盔的擀面杖在啪啪地敲击案板;悍妇叉腰跺脚于街心,唾沫四溅地在骂自己的男人;茶铺里被水气搅合着烟味呛出的连串咳嗽……
写作卡了壳,眼睛就死盯着清代嘉庆版县志上手绘的“县城池图”看,虽然纸张发黄,城池中部分的建筑物图案有些模糊,但它旁边标注的文字还算清楚。从整页图来看,它依照的是我国古代官修地方志上舆图的惯常体例,即画出德阳这座县城内主要建筑的空间布局。
如此这般,看得久了,也就看出一些名堂来。按理,在一座县城中,因为生活着众多的居民,他们的居住空间理应成为城市的主体。然而,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比如,图中标注的首先是资政空间——即文前所述的穿城堰进城时第一个流经地:县署,包括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以及衙神祠、圣谕房、常平仓、皂班房、监狱等建筑群。其次为宗教空间——即以教化为住的建筑,如北街的真君庙、马王庙;东街的真武庙、武庙、城隍庙、崇果寺、东岳庙;南街的文庙以及西街的牛王庙、普贤殿。而市民空间——即民居、街坊、集市等,却在图中没有得以表现而缺失,从而导致今天的人们要复原县城民众的生活空间时,只能依靠老人们的模糊记忆或者街谈巷议。
加之,近代的德阳县志编修缺乏连续性,仅清乾隆九年(1744)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161年中修过七次;民国一共三十八个年头,也仅在二十八年(1939)编修过一次。这不是我的杜撰,是德阳解放34年后的1983年版《德阳县志》所述。
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中断了很多历史记忆?
其实,市民空间才是人们的思想得以交流、情感得以宣泄的场所。固然,县城也有着些粗线条的外部标志,但最细致、最内在的信息是在寻常巷陌的笑谈中,是在饮食男女的衣褶里,它所体现出的世俗表情和邻里亲情,使城市中的建筑群有了温度。
新闻推荐
晚报抖音号传递正能量 这条“暖新闻”吸引 9700多万人次观看
交警骑车经过路口时,遇到一位患病老人家属求助。交警果断掉头,拉响警笛,为患者所乘坐的车辆开道……近日,由晚报官方抖音号推...
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