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3月28日,庞涛回到办公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和踏实。昆明某机械租赁公司起诉四川某路桥公司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需要到川南的工地现场调查。庭长罗为民打算瞒着庞涛,悄然前往,庞涛知道后说“我是这个案子的主审法官,查清楚案件的真实情况是我的职责”,庞涛坚持前往。路途远,双方争执涉及到多个工地,那时又恰逢川南的雨季。庞涛和同事风雨中、泥泞里在工地间来回折腾,整整一周时间,终于查清了案情。
出差回来后,庞涛病情恶化。在院领导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庞涛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去华西医院接受化疗。
可是稍有好转,他又来到单位上。审案、制作裁判文书、讨论案件,一切都那么按部就班;每天上班,他都把办公室打理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那么秩序井然。每天下班回家,他都要回头望一望庄重的审判大楼:但愿明天我还能来这里上班。庞涛在心里默默地祝福、鼓励自己。
钟鼓楼是德阳的标志性建筑。登钟鼓楼,观东山叠翠,赏旌城全景,乃人生一大快事。庞涛不知道登过多少次,今年六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再次登上了钟鼓楼。蓝天、白云、绿叶、红墙。满目间,生活真好、景色真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默默地祝福,祝福明天,祝福这片深爱的土地。
感恩有你,一路珍惜
1973年6月,庞涛出生在德阳市。
父亲是一位老法官,在法院家属大院长大的庞涛,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就有当法官的理想。1993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在书记员管理处、执行庭、民一庭、审监庭等多岗位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
20多年来,从书记员管理处到审监庭,庞涛前前后后换了五六个部门,不论在哪个部门,在哪个岗位,庞涛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2010年,庞涛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在近三年的公务员年度考核中,庞涛都被评为优秀等次;两次被德阳中院荣记个人三等功,多次被德阳中院评为办案标兵、调解能手和先进个人。
他办案数量和质量在全院首屈一指。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4月,庞涛收案660件,审结655件,结案率99.24%,审限内结案100%。其中,2015年审结案件200余件。
“5·12”汶川大地震,让昔日美丽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那段时间,庞涛彻夜难眠,痛心不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双手,抚慰受伤的大地母亲,哪怕一点点。”他第一个报名加入德阳中院组织的抗震救灾分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绵竹市;他积极参与救灾、核灾、排危、物资运输、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整整一个月,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人变黑了、瘦了,以至于回家后妻子第一眼差点没认出他。
那段时间,庞涛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有生以来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最深刻的感悟,体验到生命既坚强又脆弱,坚强时有如坚不可摧的堡垒,脆弱时又如随处消匿的浮萍……
那段时间,庞涛积极参与案件的审理。地震后不久,在办理一起工伤待遇案件中,他与同事周静冒着余震的威胁赶往极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向当地基层干部了解核实情况,实地勘验现场,到雇主家反复做调解工作,“灾难过后,生命弥足珍贵,金钱面前,真情更显重要。”他以灾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耐心地做雇主的思想工作,雇主终于被感动了,当天将赔偿款一次性赔付给受伤雇员。
多年的基层生活,庞涛对当地的一草一木产生了深厚感情,学会换位思考,心怀感恩之情,感同身受体会百姓的疾苦。
2012年,庞涛承办了一起赡养费纠纷上诉案件,上诉人尹大爷80多岁、性格倔强,时常来中院缠访不走。虽然一审法院判决是正确的,但庞涛不是简单地维持。“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与儿子间的矛盾如此深沉呢?”庞涛掩卷深思,不找到矛盾的症结,亲情就无法修复。为此,他三次深入尹大爷居住的农村,通过当地镇村干部、左邻右舍调查了解,原来尹大爷平时疼爱小儿子,引起大儿子不满,之后尹大爷又与小儿子夫妇发生矛盾,所以心里有火,以赡养费为由起诉两个儿子,这让两个儿子在当地很没面子。找到问题的关键后,庞涛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先“背对背”,再“面对面”,先讲法律,再谈亲情……冰雪渐渐融化,裂痕终于弥合,当两个儿子搀扶着老人走进家门时,庞涛欣慰地笑了。
勇挑重担,活出精彩
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秀,一副柔弱书生的样子,但眉宇间透露出刚毅与执着,言谈中彰显着法官的博学与多思。
“庞涛在审判业务方面可以说精,在知识涉猎方面可以说博,他是我们的业务骨干,没想到……”德阳中院政治部主任黄丹永惋惜地说。
20多年的法院工作经历,好学上进、经过多岗位锻炼的庞涛成为一名“全面型”法官。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2013年,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审判监督庭副庭长。庞涛果然不负众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审理审判监督案件488件,肩负起把握案件质量最后关口的职责。
庞涛喜欢哲学、爱好文学,一个法官如果不学习,办案就不会精。他在办案中,常常引用《权利的边界》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的地方”。庞涛撰写的判决书和审理报告,经常是同事们学习的范本。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或大案要案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庞涛。
2015年9月,庞涛接手了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重装)破产重整案。该公司有职工数千人、股东数千余位,严重资不抵债,所有这些问题都在重整程序中一并依法处置,且不能影响金融债务的既定方案原则、企业的正常经营、职工稳定,难度相当大。理论功底扎实、办案经验丰富的庞涛被中院党组委以重任,成为二重重装破产重整专案承办人。
民二庭庭长杨春林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时说,庞涛作为二重重装案件承办人,在案件审理期间,查看卷宗、起草方案、走访企业、稳定职工……正当他马不停蹄地有序推进工作时,他80岁的父亲突然病危,庞涛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白天办理案件,晚上照顾老父亲。
9月25日,父亲去世,庞涛抑制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料理完父亲的后事,自己又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入院手术治疗。术后来不及休息,他拖着疲惫的身体立即投入到专案审理中。引导债权人就企业破产重整达成共识,在债务妥善解决的同时,给予企业继续发展经营的空间,既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确保了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开展。11月27日,二重重整计划获得表决通过,11月30日,德阳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终止重整程序,司法重整程序仅70天就完成。案件的处理受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部门和省、市两级党委的充分肯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25家银行致函表示感谢;今年6月15日,该案入选最高法院10起关于依法审理破产案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典型案例之一。
同事们因为案件的成功处理向庞涛表示祝贺,庞涛却一再说:“我只是合议庭成员之一,成绩是大家的……”
“这就是庞涛,不争功、不诿过,关键时刻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顶得上去。”杨春林对庞涛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这个案件是德阳中院有史以来审理的资产最大、职工最多、矛盾最突出、涉及面最广的企业重整案件,办案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庞涛更是功不可没。”德阳中院副院长欧阳丹东感概地说。
“生活中的庞涛是个随意的人,但办起案来却又特别‘较真\’和‘认死理\’。”与他一起共过事的研究室主任周静说。说起庞涛的随意,周静讲了个小故事:曾经因穿着两只不同的鞋来上班而被同事传为笑谈。但对待每一个案件,庞涛就变了个人。周静说,他所有主审的案件,庭前都要进行阅卷归纳,筹划庭审提纲,制定庭审预案,一丝不苟地做好庭审一切准备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开庭审理程序严谨、言行规范,多次被作为全市法院庭审观摩示范庭审。
就是因为“较真”,他总是认真聆听当事人的内心诉求,仔细搜寻所用法律条文的出处和修改的版本,深入考究条文的立法原意。他不会轻易放弃案件中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疑问,不会随便对任何一个问题妄下判断和评论,他努力让每个事实都如一潭清水,澄澈透明;让每一个结果都有充分的证据作支持,无懈可击。
生病期间,喜欢看书的庞涛在看《最好的告别,是将你遗忘在路上》。“不必抱怨生命给予的许多无奈,勇敢接受即可;不必为生命叹息,热爱生命并为之努力即可;不必恐慌生命的尽头,为生命搏击即可……”庞涛在他的日记中这样鼓励自己。
>>>采访手记
笑着面对人生
在德阳中院办公室里见到的庞涛,戴着遮阳帽,一副窄边眼镜架在瘦削而苍白的脸上,两眼里透着执着和坚毅。
爱生活。运动上衣、运动裤、运动鞋,庞涛说:读书能养心,跑步能修行,所以,生活中唯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读书,二是跑步。
爱工作。委婉谈到他的病,小心劝他安心休息。庞涛执拗且坦然:“忙忙碌碌了几十年,已经成了惯性。看着案子,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当事人,依然会热血沸腾,突然间无所事事,不如马上就死去!”
爱团队。培养我、成就我、呵护我、帮助我——中院这个团队给了我太多的关心;手术室外的守候,病床边的问候,还有那句“庞涛,加油!”——同事们给了我太多的关爱。能在这个团队继续工作,能与同事们继续相处,幸福!说到这里,庞涛已是两眼泪花。
爱家人。工作之余的每一天、每一时、甚至每一秒,尽力与家人在一起,庞涛说:我已经亏欠了他们许多,有生之年当尽力偿还;我的病,没有瞒着5岁的儿子,是想让他懂得: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生命中,有太多的坎坷。男子汉,得学会如何面对。
……
是啊,有了诸多爱的交集,生活中便没有了哀怨惆怅的一席之地。
握手,道别。笑容又回到了庞涛的脸上。
走出中院大门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
暮色中,一片金黄的树叶,宁静而倔强地挂在树梢。
(上接第一版)
3月28日,庞涛回到办公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和踏实。昆明某机械租赁公司起诉四川某路桥公司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需要到川南的工地现场调查。庭长罗为民打算瞒着庞涛,悄然前往,庞涛知道后说“我是这个案子的主审法官,查清楚案件的真实情况是我的职责”,庞涛坚持前往。路途远,双方争执涉及到多个工地,那时又恰逢川南的雨季。庞涛和同事风雨中、泥泞里在工地间来回折腾,整整一周时间,终于查清了案情。
出差回来后,庞涛病情恶化。在院领导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庞涛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去华西医院接受化疗。
可是稍有好转,他又来到单位上。审案、制作裁判文书、讨论案件,一切都那么按部就班;每天上班,他都把办公室打理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那么秩序井然。每天下班回家,他都要回头望一望庄重的审判大楼:但愿明天我还能来这里上班。庞涛在心里默默地祝福、鼓励自己。
钟鼓楼是德阳的标志性建筑。登钟鼓楼,观东山叠翠,赏旌城全景,乃人生一大快事。庞涛不知道登过多少次,今年六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再次登上了钟鼓楼。蓝天、白云、绿叶、红墙。满目间,生活真好、景色真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默默地祝福,祝福明天,祝福这片深爱的土地。
感恩有你,一路珍惜
1973年6月,庞涛出生在德阳市。
父亲是一位老法官,在法院家属大院长大的庞涛,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就有当法官的理想。1993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在书记员管理处、执行庭、民一庭、审监庭等多岗位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
20多年来,从书记员管理处到审监庭,庞涛前前后后换了五六个部门,不论在哪个部门,在哪个岗位,庞涛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2010年,庞涛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在近三年的公务员年度考核中,庞涛都被评为优秀等次;两次被德阳中院荣记个人三等功,多次被德阳中院评为办案标兵、调解能手和先进个人。
他办案数量和质量在全院首屈一指。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4月,庞涛收案660件,审结655件,结案率99.24%,审限内结案100%。其中,2015年审结案件200余件。
“5·12”汶川大地震,让昔日美丽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那段时间,庞涛彻夜难眠,痛心不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双手,抚慰受伤的大地母亲,哪怕一点点。”他第一个报名加入德阳中院组织的抗震救灾分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绵竹市;他积极参与救灾、核灾、排危、物资运输、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整整一个月,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人变黑了、瘦了,以至于回家后妻子第一眼差点没认出他。
那段时间,庞涛见证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有生以来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最深刻的感悟,体验到生命既坚强又脆弱,坚强时有如坚不可摧的堡垒,脆弱时又如随处消匿的浮萍……
那段时间,庞涛积极参与案件的审理。地震后不久,在办理一起工伤待遇案件中,他与同事周静冒着余震的威胁赶往极重灾区什邡市红白镇,向当地基层干部了解核实情况,实地勘验现场,到雇主家反复做调解工作,“灾难过后,生命弥足珍贵,金钱面前,真情更显重要。”他以灾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耐心地做雇主的思想工作,雇主终于被感动了,当天将赔偿款一次性赔付给受伤雇员。
多年的基层生活,庞涛对当地的一草一木产生了深厚感情,学会换位思考,心怀感恩之情,感同身受体会百姓的疾苦。
2012年,庞涛承办了一起赡养费纠纷上诉案件,上诉人尹大爷80多岁、性格倔强,时常来中院缠访不走。虽然一审法院判决是正确的,但庞涛不是简单地维持。“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与儿子间的矛盾如此深沉呢?”庞涛掩卷深思,不找到矛盾的症结,亲情就无法修复。为此,他三次深入尹大爷居住的农村,通过当地镇村干部、左邻右舍调查了解,原来尹大爷平时疼爱小儿子,引起大儿子不满,之后尹大爷又与小儿子夫妇发生矛盾,所以心里有火,以赡养费为由起诉两个儿子,这让两个儿子在当地很没面子。找到问题的关键后,庞涛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先“背对背”,再“面对面”,先讲法律,再谈亲情……冰雪渐渐融化,裂痕终于弥合,当两个儿子搀扶着老人走进家门时,庞涛欣慰地笑了。
勇挑重担,活出精彩
他中等身材,面容清秀,一副柔弱书生的样子,但眉宇间透露出刚毅与执着,言谈中彰显着法官的博学与多思。
“庞涛在审判业务方面可以说精,在知识涉猎方面可以说博,他是我们的业务骨干,没想到……”德阳中院政治部主任黄丹永惋惜地说。
20多年的法院工作经历,好学上进、经过多岗位锻炼的庞涛成为一名“全面型”法官。正是因为这样的考虑,2013年,组织上任命他担任审判监督庭副庭长。庞涛果然不负众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审理审判监督案件488件,肩负起把握案件质量最后关口的职责。
庞涛喜欢哲学、爱好文学,一个法官如果不学习,办案就不会精。他在办案中,常常引用《权利的边界》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的地方”。庞涛撰写的判决书和审理报告,经常是同事们学习的范本。每当遇到疑难问题或大案要案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庞涛。
2015年9月,庞涛接手了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重重装)破产重整案。该公司有职工数千人、股东数千余位,严重资不抵债,所有这些问题都在重整程序中一并依法处置,且不能影响金融债务的既定方案原则、企业的正常经营、职工稳定,难度相当大。理论功底扎实、办案经验丰富的庞涛被中院党组委以重任,成为二重重装破产重整专案承办人。
民二庭庭长杨春林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时说,庞涛作为二重重装案件承办人,在案件审理期间,查看卷宗、起草方案、走访企业、稳定职工……正当他马不停蹄地有序推进工作时,他80岁的父亲突然病危,庞涛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白天办理案件,晚上照顾老父亲。
9月25日,父亲去世,庞涛抑制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料理完父亲的后事,自己又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入院手术治疗。术后来不及休息,他拖着疲惫的身体立即投入到专案审理中。引导债权人就企业破产重整达成共识,在债务妥善解决的同时,给予企业继续发展经营的空间,既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又确保了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开展。11月27日,二重重整计划获得表决通过,11月30日,德阳中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终止重整程序,司法重整程序仅70天就完成。案件的处理受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部门和省、市两级党委的充分肯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25家银行致函表示感谢;今年6月15日,该案入选最高法院10起关于依法审理破产案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典型案例之一。
同事们因为案件的成功处理向庞涛表示祝贺,庞涛却一再说:“我只是合议庭成员之一,成绩是大家的……”
“这就是庞涛,不争功、不诿过,关键时刻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顶得上去。”杨春林对庞涛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这个案件是德阳中院有史以来审理的资产最大、职工最多、矛盾最突出、涉及面最广的企业重整案件,办案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庞涛更是功不可没。”德阳中院副院长欧阳丹东感概地说。
“生活中的庞涛是个随意的人,但办起案来却又特别‘较真\’和‘认死理\’。”与他一起共过事的研究室主任周静说。说起庞涛的随意,周静讲了个小故事:曾经因穿着两只不同的鞋来上班而被同事传为笑谈。但对待每一个案件,庞涛就变了个人。周静说,他所有主审的案件,庭前都要进行阅卷归纳,筹划庭审提纲,制定庭审预案,一丝不苟地做好庭审一切准备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开庭审理程序严谨、言行规范,多次被作为全市法院庭审观摩示范庭审。
就是因为“较真”,他总是认真聆听当事人的内心诉求,仔细搜寻所用法律条文的出处和修改的版本,深入考究条文的立法原意。他不会轻易放弃案件中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疑问,不会随便对任何一个问题妄下判断和评论,他努力让每个事实都如一潭清水,澄澈透明;让每一个结果都有充分的证据作支持,无懈可击。
生病期间,喜欢看书的庞涛在看《最好的告别,是将你遗忘在路上》。“不必抱怨生命给予的许多无奈,勇敢接受即可;不必为生命叹息,热爱生命并为之努力即可;不必恐慌生命的尽头,为生命搏击即可……”庞涛在他的日记中这样鼓励自己。
>>>采访手记
笑着面对人生
在德阳中院办公室里见到的庞涛,戴着遮阳帽,一副窄边眼镜架在瘦削而苍白的脸上,两眼里透着执着和坚毅。
爱生活。运动上衣、运动裤、运动鞋,庞涛说:读书能养心,跑步能修行,所以,生活中唯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读书,二是跑步。
爱工作。委婉谈到他的病,小心劝他安心休息。庞涛执拗且坦然:“忙忙碌碌了几十年,已经成了惯性。看着案子,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当事人,依然会热血沸腾,突然间无所事事,不如马上就死去!”
爱团队。培养我、成就我、呵护我、帮助我——中院这个团队给了我太多的关心;手术室外的守候,病床边的问候,还有那句“庞涛,加油!”——同事们给了我太多的关爱。能在这个团队继续工作,能与同事们继续相处,幸福!说到这里,庞涛已是两眼泪花。
爱家人。工作之余的每一天、每一时、甚至每一秒,尽力与家人在一起,庞涛说:我已经亏欠了他们许多,有生之年当尽力偿还;我的病,没有瞒着5岁的儿子,是想让他懂得: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生命中,有太多的坎坷。男子汉,得学会如何面对。
……
是啊,有了诸多爱的交集,生活中便没有了哀怨惆怅的一席之地。
握手,道别。笑容又回到了庞涛的脸上。
走出中院大门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
暮色中,一片金黄的树叶,宁静而倔强地挂在树梢。
新闻推荐
(记者曾征)10月9日,市政协主席刘哲率部分市政协委员,对德阳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视察。市政协副主席吴玉华、赵晓平、谢天佑、李友成、刘龙春、侯富林和秘书长陈运兴参加视察。视察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