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乐贵
(左一
)和他最新制作的
1200
米风筝。
唐乐贵正在制作风筝
给风筝钻眼
给竹篾上胶水
最近一段时间,今年已经75岁的什邡“风筝大王”唐乐贵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其手工制作的1200米风筝令人拍手称奇。唐乐贵一辈子与风筝为伴,他说做风筝让他找到了快乐,还给家庭增加了收入,自己很满足。
儿时跟在爸爸屁股后面放风筝
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唐乐贵,说起与风筝结缘,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父亲在前面放风筝,自己在后面屁颠屁颠地跟着看,就是种乐趣。”唐乐贵说,“没事的时候,父亲总要拿出他那个仅有7、8节的蜈蚣风筝,在有钱人家附近放。“那时仅有4、5岁的他,觉得一根线牵着风筝,在蓝天白云的天上飞翔特别好玩。
“那个年代,几乎见不到麻将、纸牌等文化娱乐活动,耍的玩意少!放风筝是大家都能玩的活动。”唐乐贵说,9岁左右的他,跟着他人学用报纸、包面的纸做王子风筝、蝌蚪风筝。那个时候,风筝线很难找,家里的破袜子拆了就成了风筝线。
14岁后,唐乐贵辍学回家,在村上出工做活,但做风筝这事,没有放下。在村上,时不时会出现他和其他兄弟姊妹跟着父亲一起放风筝的画面。
做风筝挣钱远超“工分”
成年后,唐乐贵有10年时间忙着家庭生计,只好把做风筝的事暂时放在了一边。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在不影响挣工分的前提下,每天唐乐贵都要放一个小时的风筝,此外还要种自留地,喂养生猪。“放风筝犹如有心瘾,不放一下就手痒。”唐乐贵选择了白天出工后,晚上熬夜制作风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包产到户,唐乐贵忙完自家田地后,有更多的农闲时间做风筝。让他意外的是,做风筝还能挣钱。唐乐贵记得当年,自己在村上放风筝,吸引了一群孩子来看。风筝放完后,有小孩找到他,说要买他的风筝。自己随口说了句,可以,给几角钱就可以了。后来,小孩买走了他的风筝。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时,一斤肉卖7角钱,一斤菜籽油卖6角9分钱,一个风筝卖了几角钱,这个价值不言而喻。”
起初,唐乐贵做风筝用的是报纸、面纸之类的,后来买来皮纸做,风筝价格也随成本增加达到1元每个,“挣工分的年代,做一天活才能挣1.2元,一个风筝卖1元,太有意义了!”
做风筝总结出“秘方”
60岁左右,唐乐贵看见有人放飞120米的蜈蚣大风筝。做了不少小风筝的他,开始尝试做大风筝。
照着报纸上他人的风筝依葫芦画瓢,唐乐贵花了半个月时间,做出了一条10来米,有10多节的蜈蚣。第一次试飞,没有成功。唐乐贵说,蜈蚣飞上天后,不断地打滚,后来就坠落在地上。拿着摔下的蜈蚣,他想了很久,重新调整了斗线(即蜈蚣的连接线),试了试每一节的距离。不知道试了多少次,那条10多米的蜈蚣才顺利飞上了天。
此后,唐乐贵将蜈蚣的长度加长,次次都很成功。“尾端的斗线、节与节的距离控制好,放飞就易如反掌。”
飞机风筝出现后,把已经60多岁的唐乐贵憋了下。他用了一天时间做出了一架1.5米大的飞机,一次性飞成功。后来做2.5米长的飞机风筝,飞机很难飞上天,他为此思索了一周。后来发现内部一根竹篾是关键。该竹篾薄而轻巧,看上去无法承受风力,但是在其他竹篾的支撑下,飞上天后,就有了骨力。
几年前,唐乐贵用塑料袋取代传统用纸,制作了一条600米的风筝。今年他的1200米风筝一露面,再次引来不少人的关注。多年做风筝,唐乐贵总结出“秘方”,如今做一个风筝,不用试就能飞上天。
因为放风筝收获了爱情
因为放风筝,唐乐贵收获了爱情。那个时候,风筝在天上飞,一河之隔的黄光英背着竹楼割猪草,远远地就知道了他。如今,唐乐贵和黄光英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分别组建了家庭,算是儿孙满堂。
在什邡市马祖镇马高桥村,提起“唐风筝”几乎无人不晓。最近几年,随着唐乐贵“风筝大王”名气的不断提高,周边不少乡镇或者商家有活动,都会邀请他去参加,因为他的600米至1200米的大风筝一出现,总能吸引不少人注意。“可能的话,还会做更长的风筝。”唐乐贵心里盘算着。文/图本报记者张炜
唐乐贵
(左一
)和他最新制作的
1200
米风筝。
唐乐贵正在制作风筝
给风筝钻眼
给竹篾上胶水
最近一段时间,今年已经75岁的什邡“风筝大王”唐乐贵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眼光,其手工制作的1200米风筝令人拍手称奇。唐乐贵一辈子与风筝为伴,他说做风筝让他找到了快乐,还给家庭增加了收入,自己很满足。
儿时跟在爸爸屁股后面放风筝
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唐乐贵,说起与风筝结缘,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父亲在前面放风筝,自己在后面屁颠屁颠地跟着看,就是种乐趣。”唐乐贵说,“没事的时候,父亲总要拿出他那个仅有7、8节的蜈蚣风筝,在有钱人家附近放。“那时仅有4、5岁的他,觉得一根线牵着风筝,在蓝天白云的天上飞翔特别好玩。
“那个年代,几乎见不到麻将、纸牌等文化娱乐活动,耍的玩意少!放风筝是大家都能玩的活动。”唐乐贵说,9岁左右的他,跟着他人学用报纸、包面的纸做王子风筝、蝌蚪风筝。那个时候,风筝线很难找,家里的破袜子拆了就成了风筝线。
14岁后,唐乐贵辍学回家,在村上出工做活,但做风筝这事,没有放下。在村上,时不时会出现他和其他兄弟姊妹跟着父亲一起放风筝的画面。
做风筝挣钱远超“工分”
成年后,唐乐贵有10年时间忙着家庭生计,只好把做风筝的事暂时放在了一边。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在不影响挣工分的前提下,每天唐乐贵都要放一个小时的风筝,此外还要种自留地,喂养生猪。“放风筝犹如有心瘾,不放一下就手痒。”唐乐贵选择了白天出工后,晚上熬夜制作风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包产到户,唐乐贵忙完自家田地后,有更多的农闲时间做风筝。让他意外的是,做风筝还能挣钱。唐乐贵记得当年,自己在村上放风筝,吸引了一群孩子来看。风筝放完后,有小孩找到他,说要买他的风筝。自己随口说了句,可以,给几角钱就可以了。后来,小孩买走了他的风筝。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时,一斤肉卖7角钱,一斤菜籽油卖6角9分钱,一个风筝卖了几角钱,这个价值不言而喻。”
起初,唐乐贵做风筝用的是报纸、面纸之类的,后来买来皮纸做,风筝价格也随成本增加达到1元每个,“挣工分的年代,做一天活才能挣1.2元,一个风筝卖1元,太有意义了!”
做风筝总结出“秘方”
60岁左右,唐乐贵看见有人放飞120米的蜈蚣大风筝。做了不少小风筝的他,开始尝试做大风筝。
照着报纸上他人的风筝依葫芦画瓢,唐乐贵花了半个月时间,做出了一条10来米,有10多节的蜈蚣。第一次试飞,没有成功。唐乐贵说,蜈蚣飞上天后,不断地打滚,后来就坠落在地上。拿着摔下的蜈蚣,他想了很久,重新调整了斗线(即蜈蚣的连接线),试了试每一节的距离。不知道试了多少次,那条10多米的蜈蚣才顺利飞上了天。
此后,唐乐贵将蜈蚣的长度加长,次次都很成功。“尾端的斗线、节与节的距离控制好,放飞就易如反掌。”
飞机风筝出现后,把已经60多岁的唐乐贵憋了下。他用了一天时间做出了一架1.5米大的飞机,一次性飞成功。后来做2.5米长的飞机风筝,飞机很难飞上天,他为此思索了一周。后来发现内部一根竹篾是关键。该竹篾薄而轻巧,看上去无法承受风力,但是在其他竹篾的支撑下,飞上天后,就有了骨力。
几年前,唐乐贵用塑料袋取代传统用纸,制作了一条600米的风筝。今年他的1200米风筝一露面,再次引来不少人的关注。多年做风筝,唐乐贵总结出“秘方”,如今做一个风筝,不用试就能飞上天。
因为放风筝收获了爱情
因为放风筝,唐乐贵收获了爱情。那个时候,风筝在天上飞,一河之隔的黄光英背着竹楼割猪草,远远地就知道了他。如今,唐乐贵和黄光英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分别组建了家庭,算是儿孙满堂。
在什邡市马祖镇马高桥村,提起“唐风筝”几乎无人不晓。最近几年,随着唐乐贵“风筝大王”名气的不断提高,周边不少乡镇或者商家有活动,都会邀请他去参加,因为他的600米至1200米的大风筝一出现,总能吸引不少人注意。“可能的话,还会做更长的风筝。”唐乐贵心里盘算着。文/图本报记者张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涵)近日,什邡市民罗先生向本报反映称,他在什邡市马井镇发现有摊贩出售“六角恐龙”,他怀疑系违法出售保护动物。据了解,罗先生是什邡救助站工作人员,当天上午巡逻时,发现有两三名摊贩兜售一...
什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什邡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