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婆婆﹄们笑得花一样灿烂?
“她们两个,就是我培养的接班人。”满头银发的艾国珍指着黑头发的廖成玉、宋朝辉说。
艾国珍今年68岁,是仓山太婆龙灯的创始人之一。
7月28日上午,天气又闷又热。一群摄影爱好者来到中江县仓山古镇采风,这无疑是宣传古镇文化的好机会,太婆龙灯队的婆婆们闻讯带妆上阵,锣鼓咚咚,两条金龙舞得行云流水,让人眼花缭乱,龙抱柱、龙盘花、龙展翅,几个花式下来,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下从婆婆们的额头上滚下来,表演服很快湿透,贴在身上十分难受。但明显的,她们个个很开心,即使在休息间隙中,摄影师快门按得“卡嚓”响,婆婆们的脸笑得花一样灿烂。
舞龙灯的习俗常有,女子舞龙灯的鲜有,而七八十岁的婆婆舞龙灯,还舞得风生水起,这样的地方风俗实属一绝。表演间隙,艾国珍告诉记者,仓山人与龙有缘,新中国成立之前,仓山龙灯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非常活跃,她年轻时就特别羡慕男人们把龙灯舞得酣畅淋漓,每每看到龙灯队伍,她就手痒痒的,恨不能上去舞一把。后来经艾国珍提议,在1984年,由几十名中老年妇女一起组成了仓山太婆“第一龙”。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意识里,龙大多和男性有关。据老仓山人讲,当地人认为龙属阳,而女人属阴,所以女人不能舞龙。“仓山太婆龙”振臂一舞,自然便带有破除封建迷信、提升妇女地位的深层意义。如今一晃30年过去,太婆龙灯已成仓山的一张“名片”,百度百科介绍:每到节假日,镇上的居民们都会在门口放响鞭炮,争先恐后邀请她们进院进屋,以示“龙灯到屋,百病皆除”、“龙灯进店,金银满罐”。当地人亲热地称太婆龙灯队员为“我们的龙婆婆”。
近年来仓山打造古镇特色旅游,太婆龙灯成为古镇文化活动的主打戏,主推的旅游人文景观,是仓山人“不怕吃苦、勤劳质朴、老有所乐”的精神象征。八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把“太婆龙”的英姿传播到国内外,在摄影展展出,在报刊杂志刊登。“太婆龙”威风八面,声名显赫。
当年的第一批队员如今已白发苍苍,年龄最大的黄碧清今年已84岁高龄,黄婆婆舞的是“二节子”,也就是紧接着龙头的那一环,令人称奇的是,她个头瘦小,却精神矍铄舞满全场。其他队员面貌也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舞龙灯让她们身体得到锻炼,受人尊重心情愉快,这也是龙灯队吸纳新人的重要“法宝”。
近两年龙灯队补充了不少新人,根据队员的年龄,两条龙被分为“母子龙”,舞母龙的队员平均年龄70多岁,子龙队员平均年龄50多岁,形成“以老带新,以新护老,新老交替”的良性结构,让年轻点的“龙孃孃”加入进来,以保证“龙婆婆”绵延不断,后继有人。艾国珍所指的“接班人”廖成玉、宋朝辉均50多岁,既热心又比较善于经营,协助艾国珍负责召集队员及对外联络,艾国珍说,“等她们再老练些,我也就松口气了。”
仓山镇党委书记朱国志介绍,为了保护这门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镇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载体和机会予以宣传,还注册了“太婆龙灯”文化类商标,申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在帮助协调对外关系、联系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以及引导新老交替等后勤保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艾国珍说,曾有人想把太婆龙灯队拉出去,专做商业表演,被她们拒绝了。朱国志告诉记者,镇上也在尽力引导她们“去商业化”,“如果去做商演,且不说这些七八十岁的婆婆们身体吃不消,关键在于,这样一来太婆龙灯就没了乡土气,我们所提倡的精神内涵也就丢失了,太婆龙灯很有可能就此失去其存在的自身价值。”
文/本报记者 王三春 图/赵培源
新闻推荐
4县(市、区)达到消除疟疾考评标准按照《四川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和《德阳市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的工作安排,旌阳区、罗江县、广汉市和中江县今年分别开展县级消除疟疾考评。根据《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