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兰经常背着婆婆去治病。
公式本报记者王勇 摄■ 本报记者 刘雨润
丈夫去世后,家中上有多病公婆,中有智障小叔子,下有一对儿女,从34岁那年起,她毅然担起了支撑这个“特殊家庭”的重担……
近日,乐至县金顺镇的刘正兰入选第四届四川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候选人。4月14日,当记者来到金顺镇公寺镇村12组刘正兰家中时,她正满头大汗地在房前院坝中劈柴,准备生火做饭给一家人吃。刘正兰的婆婆正坐在新房子的屋檐下晒太阳,旁边坐着刘正兰的智障小叔子。这看似平凡的日子,却诠释着人间的真善美,刘正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毅然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
丈夫离世 她艰难撑起一个家
1980年刘正兰嫁给了公寺镇村的樊文光。尽管公公体弱多病,婆婆有先天性心脏病,智障小叔子患有小儿麻痹症,但家中有个忠厚、踏实的丈夫,也能看着一儿一女快乐成长,刘正兰内心仍无比幸福从容。
好景不长,1995年樊文光因病撒手人寰。临终时,樊文光深情地拉着刘正兰说出了他的遗愿:我不能再给你幸福了,但希望你照顾好我的父母,再让我的智障兄弟有人管着,把一双儿女抚养长大。那时年仅34岁的刘正兰含着眼泪连连点头答应。
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刘正兰没有悲观放弃。她起早贪黑劳作,要兑现她的诺言。有乡邻劝刘正兰趁着年轻改嫁,追求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婆婆也不忍心看到儿媳妇如此辛苦操劳,时不时劝她不要管家中这些“累赘”。
含辛茹苦 兑现当年诺言
面对众人的劝说,刘正兰无动于衷。她开始一个人种起了10余亩地,春夏秋冬,都有她在田地里忙碌劳作的身影。在辛苦劳作的同时,还要牵挂家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婆婆,伺候体弱多病的公公,更要关照智障小叔子的安全问题。每到内心脆弱时,刘正兰也只是半夜在被窝里悄悄流泪,而天亮又开始咬牙坚持。
去年5月的一天,刘正兰正顶着烈日在田间干活时,听邻居说婆婆在家又犯了心脏病,她扔下锄头就往家里跑,将婆婆背到了金顺镇卫生院抢救。而这样的抢救,有时候一个月就会出现一次,这么多年从未间断,而刘正兰一直毫无怨言。
对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叔子,刘正兰也不离不弃。由于小叔子的右手已经变形,每天日常起居必须有人帮忙,走路摔跤打滚更是家常便饭。作为嫂子的刘正兰总在干农活的时候,不让智障小叔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给了他比亲生大姐还要温暖的呵护。
2013年7月,小叔子患上了肠粘连,手术治疗费用就花了两万多元,而这一笔钱,刘正兰需要省吃俭用辛勤劳作两年才能攒起来。
仁爱暖心 带着一家人再婚
刘正兰勤劳善良,不少乡邻都想给她做媒。“就是再婚,我都要带上一家人。”刘正兰道出了自己近乎苛刻的择偶标准。
善良之人终有好人相助。德阳市中江县的王兴文决定和她共同扛起这个家。有了王兴文的加入,刘正兰一家人逐渐过上了好日子,家中的破土房也修成了两层楼房。
刘正兰告诉记者,她几乎没去市场上买过肉,而老人和小叔子想吃肉了,就用家中散养的鸡鸭给他们炖汤喝,自己吃得最多的却是家中的泡菜。
为了让老人和智障小叔子有个宽松的住房条件,去年底,刘正兰和丈夫用省吃俭用的钱,开始为老人和智障小叔子修建新房。“为了省人工钱,一匹瓦,一块砖,都是我们自己搬,没日没夜地历时2个多月才完工!”刘正兰十分欣慰地说。
如今刘正兰的一双儿女已经成家立业,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母亲孝老爱亲的可贵言行,也十分懂事孝顺。一把岁数了还能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更是让婆婆激动不已。“我这辈子感到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遇上了这么好的儿媳妇。”婆婆泪眼婆娑地说。
新闻推荐
携骨灰守在肇事者家中 母亲丈夫车祸丧生 亲属索赔方式不妥 律师: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律师: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