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德阳 今日广汉 今日什邡 今日绵竹 今日中江 今日罗江
地方网 > 四川 > 德阳市 > 今日中江 > 正文

行走凯江(一)

来源:德阳晚报 2019-04-03 10:19   https://www.yybnet.net/

罗江云龙湾

凯江示意图

醒园赖安海摄

调元镇打造川菜川剧特色小镇

凯江支流交汇处

前言

这是一条美丽蜿蜒的河流,千百年来,它静静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沿河而居的人们,见证着周边的沧桑变化;这也是一条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河流,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豆子山、打瓦鼓;阳坪山、撒白雨……”古《绵州巴歌》即产生于此。它,就是凯江。

发源于绵阳安州龙门山脉东麓的凯江,从群山竣岭中汇聚涓涓细流,西支流自安州高川乡高山峡谷,经雎水镇的老虎嘴流入罗江调元镇;东支流自北川入安州秀水、塔水、宝林入调元镇,经金山镇,两条支流最终在罗江万安镇潺亭山下相汇,蜿蜒流经鄢家镇、蟠龙镇,旌阳区双东镇,中江县瓦店乡、富兴镇、杰兴镇、凯江镇、回龙镇等,过境全长近百公里,最后在三台县潼川镇一路奔腾后汇入涪江。

对于凯江的美,我们并不陌生。它在进入德阳境内后一路蜿蜒穿行,一驻足、一回首,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凯江大回湾,在四季绽放出不一样的美。每年春天,当天然调色盘打翻在这片巴蜀大地上时,悠悠凯江水,映着金黄的菜花、粉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水彩画,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

凯江沿途景色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凯江畔走出了蜀中才子李调元,凯江流域也孕育出了中江“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

作为沿河而居人们的“母亲河”,它也见证着凯江两岸的变迁。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行走凯江”系列报道,全景式展现凯江的自然风貌,探寻沿岸历史遗迹,记录风土人情、文化传承、百姓故事、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更多图片及视频详见晚报微信公号昨日推送内容。

3月的乡村,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和油菜花的香甜气息。走在凯江沿途,仿佛走进了一幅浑然天成的晕染水彩画里,诗情画意自心底涌起。

这是一年中,凯江最美的时节。

寻迹调元

这么多年来,沿凯江两岸走了多少次,原罗江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赖安海自己也记不清了。罗江既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现在虽已退休,但他仍挚爱这片土地,希望将凯江建成人文风情百里景观长廊,打造成德阳旅游的一张名片。赖安海说,凯江流入德阳,就是从调元镇开始。

在调元镇,相接却不相融的两条凯江支流并肩流淌着,当地老百姓将其中一条称作灅水河,另一条称作泞水河。

泞水河畔的白花村云龙坝,曾经诞生过享誉巴蜀、扬名京城的“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两代人40多年内先后考取进士,李调元和两位堂弟又先后入翰林,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少见。

在李氏一门四进士中,属李化楠之子李调元的成就最高。他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诗人,被誉为继明代杨升庵之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调元镇便因此得名,调元文化也成为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人文景观醒园、李调元读书台等早在18世纪中叶就很有影响力。

春天的醒园绿意盎然,园中几株老榆钱树枝繁叶茂,几根枝条从屋檐垂下,平添了几分雅致。醒园颇有些苏州园林的味道,园内至今保存着李调元曾用的“洗墨池”,和他读书品茶的“清溪草堂”。也就是在这处被祝芷塘誉为“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的园内,李调元潜心习书著文,对川菜和川剧方面的研究著述,成为了巴蜀民俗的瑰宝。

与醒园隔河相望,峭壁嶙峋的山崖上便是观音崖。观音崖左侧石壁有石似并列“三鱼”呈南游状,李调元“三鱼定应占台像”诗即谓此。崖壁正面,乾隆年间罗江知县杨周冕所书“西来古佛留东坠,云外高僧认雪山”的石刻楹联,至今仍保留在“鬼斧神工”的“普陀石”上,无疑为这里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观音崖北,一座似鹡鸰鸟的小山从金顶山脉南支兀然西凸伸向泞水河。山上林木葱郁,梨树、板栗树、核桃树枝桠交错。一夜春雨,梨花纷纷飘零,地上、台阶上雪白一片,颇有一番意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鹡鸰寺是少年李调元常来读书的地方,从中进士到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古老的鹡鸰寺于是又以李调元读书台而闻名。

以醒园为起点,观音崖为重点,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为止点的调元文化旅游线因此形成。如今的调元镇,正沿凯江的两条支流观光带发展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我们计划将沿线民居统一为明清徽派建筑风貌,再恢复‘万卷楼’,修建李氏博物馆,搭建川剧古戏台,以《醒园录》所载食谱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打造调元文化溯源地。”调元镇党委书记刘军营说,届时,将呈现出一个传承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淡淡乡愁味的川菜川剧特色小镇。

割舍不下的乡愁

除了久负盛名的调元文化,沿河山坡上成片的矮绿树桩也很引人注目。刘军营说,那些都是青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种的花椒树,是调元镇的主导产业。目前,全镇的青花椒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还成立了一个叫三麻子的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理事长杨洪军是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他的记忆里,儿时总喜欢和小伙伴们在家附近山脚下的河边玩,那时,山上还是一片荒坡。不曾想到,多年后,这片荒坡竟成了村民们的致富地。

“没人想过这荒山荒坡能种什么,我最初开始种花椒时,都没人看好。”杨洪军说,或许是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几番考察后,他在2012年果断决定从外省回乡创业,承包了1500亩土地种青花椒。两年后便赚到了第一桶金。目前,专业合作社已有230户村民加入,高峰期在产业园务工的村民达四五百人,花椒更是供不应求。

“我们的花椒都是当天刚加工完就销售一空了,从没有存货。有时候买主来了货卖完了,宁可在我们这里住一晚,也要等到第二天拉走花椒。”杨洪军笑着说,现在他们又开发了花椒枕头、药包、香囊等新产品,未来将打造全产业链新业态。

割舍不下的乡愁是杨洪军回家创业的主要原因,和他一样,村民杨文斌、方庆在“5·12”地震后也回到了家乡,开起了山弯湾农场。

沿河开发的农场占地近千亩,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对于这些变化,60多岁的当地村民蒋明慧特别有感触,“我这个年龄还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补贴家用,很满足了。看着村里一天天的变化,我是打心底高兴。”蒋明慧是农场的工人,每天工作结束后,她总喜欢在农场里逛一逛、看一看,“我们都对农场有感情,大伙儿如今都脱了贫,很感恩,总想着能为农场多做点什么。”

当灅水河和泞水河一路相伴,在罗江城北云盖山两侧破腔而出,它们在潺亭山前呈V字型交汇了。从空中俯瞰这合流之地,竟有重庆朝天门的即视感。

凯江,从这段开始,有了点“江”的味道。

本报记者姜颖罗漫汪巧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毛健摄

新闻推荐

中江政企协作共防外破

近日,德阳市经信局有关领导到中江调研考察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并在110千伏寿凯线线路保护区附近施工点现场办公,督促...

中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中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行走凯江(一))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