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创城”与 “乡村文明”,频繁地出现在德州人的生活中。从了解,到熟知,再到参与,进而成为主力军。作为城乡文明创建的总抓手,这两个词,也在改变着德州人的生活。
德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工作,正式启动于1998年。而在此之前,随着“创建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活动的开展,“文明城市”,早已酝酿和发酵。2002年,德州提出省级文明城、国家卫生城、省级双拥模范城 “三城联创”。2008年,荣获“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2009年,市委、市政府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德州要美,农村必须美,否则建设 ‘幸福德州\’就是一句空话! ”基于这一共识,德州市自2011年提出建设“幸福德州”以来,一直把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当作头等大事。就在这一年,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以此为契机,德州市文明乡村建设拉开序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以“创城”和“乡村文明”为载体的城乡文明创建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德州因文明添魅力,百姓因文明得实惠,社会因文明更和谐。
“创城”,让德州街头处处是风景
眼下风光正好,不少市民的朋友圈已被各种街拍美景刷屏,小区里的草坪绿地、似锦繁花、廊桥水榭,成为人们定格记忆的美丽风景。如今,走在德州街头,几乎举目即景,就连背街小巷都光彩照人。
4月26日,周末,锦绣川风景区,人们赏花游玩,尽情地享受着和煦的春风。 “以前的岔河,水质污染严重,河岸杂树丛生,环境极差,现在成了我们家门口的风景区。 ”家住岔河小区的李长明大爷说。现在的他,每天早晨去锦绣川景区锻炼身体,看一帮人钓鱼,和熟人拉拉呱,晚饭后再去散散步,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一天下来,愉悦而充实。
这样的转变,源于创城以来,德州市对运河、岔河、沙王河、减河等多条河流进行美化,形成了“碧水绕城”的景观,每一处,都是亭台楼阁,草坪绿地,碧水清波,杨柳依依。绿树成荫水秀鱼肥,不少德州人像李长明大爷一样感叹“我家住在景区里”。
德州街头的“风景”,还在人们的行动上。
4月27日上午,一辆107路公交车上,由于来往于两个火车站,上车的人多,加上行李占的空间较大,整个车厢显得非常拥挤。
车开到高地世纪城站,上来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姑娘起身给老人让座。老人十分感动,不住地说“谢谢”,姑娘有些羞涩地说着“不客气”。
对于这样的一幕,107路公交车司机李师傅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这样的文明举动,在德州街头,每天都在上演,各行各业、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市民文明行动的身影。
3月18日,“2014感动德州十大人物”揭晓,任桂香、孙洪新、秦国庆、吴玉光、薛长赳、薛长虎等12人获此殊荣。他们中,有人坚持义务献血,常年不辍;有人拾金不昧,10多万元巨款完璧归赵;有的舍身忘己,下水救人毫不犹豫。
近年来,德州市涌现了千千万万好人好事,深刻地影响着、改变着这座城市,尊老爱幼、扶弱济贫、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时下的德州,“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已经形成。
走在德州的市民中间,你会发现,文明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大家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这座城市。
文明行动,助力乡村美丽“蝶变”
“五一”期间,徜徉在乐陵万亩枣林的游客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小村庄今年换了新模样:农村街头常见的 “三大堆”(草堆、粪堆、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如新的墙壁,花木葱茏的街道,平坦笔直的水泥路,许多村民家门口还修建了小花坛,花团锦簇,生机盎然。
然而,4年前,这里和许多农村一样,还是另一番图景:房屋散乱搭,道路拧麻花,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夏天蚊蝇乱飞,怪味刺鼻,下雨天污水横流,冬天一结冰,垃圾冻得硬邦邦。
传统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农村环境治理严重滞后于城市,根深蒂固的习惯,使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普遍而难治理。为彻底改变乡村面貌,顺应广大农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乡村文明行动”被视为全市建设“幸福德州”的头号工程、基础工程。
德州市首先从环境整治入手,加快了美丽村居建设。一个个农村并居社区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农民搬进了新楼房。
与此同时,集中开展以清理“三大堆”为切入点、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城市成熟的环卫工作经验,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每村安排专门的保洁员统一打扫,配备垃圾箱统一集存,每镇配有垃圾车统一清运,再运到县城集中统一处理。
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随着环境的改善,不少村民不但改掉了不讲卫生的习惯,还自觉担任起维护卫生的义务员。
走进武城县四女寺镇东张庄村,房前屋后没有了垃圾,硬化的村路干净平坦,路旁的小菜园果菜飘香,一排排崭新的垃圾桶成为村内最美的风景。村党支部书记李旭林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很讲究,不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即使过节放鞭炮,也会自觉把纸屑扫干净,赶集卖菜的小贩,收摊时都要找个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了再走。
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李旭林很自豪:村民们把瓜皮、菜叶、树枝等垃圾变成有机肥料最终还田,酒瓶、铁皮、废纸箱等出售给废品收购站。 “城里都很难实现的垃圾分类处理,在我们这里家家都自觉做起来了。”李旭林说。
村民在潜移默化当中文明起来,多少年来,村民习惯一挥扫帚,把垃圾从自家门口扫到路边水湾里,现在不一样了,村民抽完烟,会捏着烟蒂一直走到垃圾箱。
一股文明新风在德州市农村地区传播开来,一幅村居秀美人更美的画卷正在鲁西北大地徐徐展开。
全民共享,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文明”,有着相当复杂甚至苛刻的标准。不过,“创城”与“乡村文明”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归根到底还是群众的满意度。
连年开展的“创城十大工程、为民百件实事”主题活动,让德州百姓受益匪浅,所确定的百件实事都是群众关切度高、整体带动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工作,尤其突出了群众住房、就业、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
“要不是政府给提供的廉租房,怕是这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 ”今年47岁的董世山,身有残疾,他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给安排了工作,政府的廉租房又解决了住房问题,他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了。
农村的变化,同样显而易见。“乡村文明行动”以来,各种优质资源,不断向农村倾斜,向“乡村文明行动”倾斜,给乡亲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5月1日,天一擦黑,乐陵市寨头堡乡八里庄村的文化广场就响起了《小苹果》的乐曲,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围着一台崭新的音响,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样的小广场,仅乐陵就建了300多个,并免费提供锣鼓、音响,组织文艺骨干下乡培训,安装了配套体育器材。村民娱乐有了好去处,家家户户窝在屋里打牌搓麻将的少了,到小广场活动健身的多了。
伴随城乡文明创建工作的推进,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城里乡下,群众活动有声有色,邻里关系温暖如春。
如今,德州的“头衔”越来越多,山东省卫生城市、山东省双拥模范城市、山东省优秀城市建设与管理“齐鲁杯”、山东省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全国环境50强城市、中国太阳城、中国京剧城、中国围棋城……
每一个都在证明着这样的道理:德州文明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
□本报记者 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 杨玉娟 刘文峰 吴华 李淑冉
新闻推荐
5月22日,乐陵市弭科农小麦研究所所长弭尚岭(左一)在察看彩色小麦长势。弭科农小麦研究所拥有1000亩育种基地,目前已研发出抗碱耐旱、抗病能力强的彩色小麦12个类型38个品系。今年,该所新研发的彩色分...
乐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陵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