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州禹城讲课,讲到了一个学生的案例:
一个初一的小男孩,数学卷子的最后几道数学题,明明没有超越他的知识范围,公式定理都知道,直来直去的题目也会做,稍微拐点弯的题目,尤其是长一点的应用题,他就不会做了。
我讲了我的做法:把学生不会做的题目找出来,陪着孩子一块做,明确告诉孩子,我们一块研究这个题目怎么做吧。
这么做的目的是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他感受到力量。孩子内心就会感受到:老师不着急,在陪着我,自然而然孩子就可以安静下来,内心不再烦躁,也就有了探究数学题目的心情。
接下来,我通常都会使用引导的方式带着孩子读题,问孩子: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将图形画出来,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能不能与教材公式定理有什么关系,第三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综合前两句话的意思,能够有什么推导与结论。孩子能够说出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
通过这么引导和提问,孩子经常恍然大悟:老师,原来这个题目这样解就行呀,我有思路了。
我还没有讲如何做呢,仅仅通过引导孩子放松心情,耐心读题,孩子就茅塞顿开,自己找出思路了。这种顿悟的感受,让孩子充满了强烈的成就感,可以驱动孩子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新的题目,他会积极寻找新的成就感。
这里面的核心就是老师自己不能着急,并且知道答案,也不能一次性讲出来。
老师不能着急,是因为作为一个老师,通常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而给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可能不理解或者步骤不正确,一旦老师着急,学生的体验就会很差,心情会更紧张,更容易出现思维上的错误,因为学生自己的大脑本来应对题目就有难度,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应对老师情绪上的压力,就更加难以有效了。
如果不理解这点,我们想想自己学习驾照的过程,明明一些操作方法已经记住了,但是一旦上车,还是容易忘了很多步骤,开车过程非常不严谨,甚至出现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忘了打转向灯,这个时候,教练如果着急了,大声嘶吼,打转向灯,新手学习上路时更容易紧张,反倒是手忙脚乱,不但转向灯打不好,甚至还忘了换挡等等,所以驾校教练都是烂脾气,驾校学员学车体验都很糟糕,这就是情绪影响了思维的运作。
我见过一个数学老师的孩子,数学总是考不及格,一见到数学题就紧张和焦虑,明明一个很厉害的爸爸,为什么就不能培养出来一个数学厉害的孩子呢?因为在爸爸的头脑中,这么简单的数学题还不会,那我给你讲一遍,应该会了吧,结果不会,再讲一遍,结果还不会,这个时候爸爸的情绪就上来了,容易着急,孩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面对爸爸,充满了压力,无法将焦点放在数学题目的思考中,而是疲于应付家长的情绪压力。小学的时候,孩子被家长压抑着,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到了初中后,孩子自我意识觉醒,过去多年的压力集中爆发,对爸爸的不满急剧上升,只要爸爸在家,坚决不学习数学,而且数学学科严重偏科,这也是情绪影响了思维。
作为老师或家长,一般认为给孩子反复讲解,孩子还是不能理解,要么是孩子态度不认真,要么是孩子笨,总之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容易失去耐心,一旦实施教学过程,就容易有情绪,但作为老师或家长自己都不一定能觉察到。
这种情绪,对于孩子恰恰是致命的,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负面的情绪体验,很容易把糟糕的情绪体验当作学习过程本身,这也是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厌学的原因。
所以,好的教育者,好的家长,首先不是在知识上多么渊博,在思维上多么严谨与深刻,而应该是对自己的情绪先有深刻的洞察,能够看到自己的情绪模式,情绪状态,并能够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当下的影响和未来的影响,及时调整自己,平心静气。只有如此,才会引领孩子内心平静,进而可以进入专注思考的学习状态。育人者,先自律,先自省,也是如此。作者:李宗磊,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工作十年,37岁的刘富君选择从山东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的位置上辞职,重回仕途起步地江苏无锡,为基层公务员进行在线培训。如今课程公众号已有两万人关注,有17...
德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