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喜庆,刘炳文过年买了两个中国结挂在墙上。2月7日,大年初八,室外大雪纷飞,但农民刘炳文的家里很暖和,室内的温度25℃。刘炳文是德州市陵县义渡口乡五虎庄社区的新居民。在这之前,他是义渡口乡李志拔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住在30多年的四间土坯房里。而现在,他已经拥有了一套124平方米的三室两厅的楼房。
告别30年的四间土坯房
住进宽敞小高层
2013年对于刘炳文来说,充满了惊喜和意外。就在一年前,刘炳文一家在村里还属于“破落户”。30多年来,四间土坯房承载了他的全部生活。
眼看着儿子刘泽强一天天长大,刘炳文很欣慰,但是心里也开始犯起了嘀咕,“儿子眼看就到了结婚年龄,娶媳妇该咋办?”刘炳文考虑到他已经年过六旬,“想给儿子盖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起现在的这套楼房,刘炳文称,总共花了14.8万元,除去四间平房拆迁补贴的6万元,他只出了8万多元。这些钱对于刘炳文来说,比自己盖新房省钱多了。这一次他特意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大户型。另外,他还在一楼买了个储藏室,打算放电动车和一些零碎东西。
刘炳文说,社区的楼刚盖完村里的人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来。搬上小高层,刘炳文特意置办了一些新家具。卫生间里还装上了热水器,厨房里也安装了一体式厨房,有了抽油烟机。除此之外,他还给儿子的房间买了一个新床。“16万元全部搞定了。”刘炳文说。
过年那一天,他和儿子刘泽强包了猪肉馅儿和韭菜馅儿的饺子,高高兴兴地在新楼房里过了第一个春节。刘炳文说,这是他这么多年来过的最开心的一个春节。
新社区里的新生活
做饭不用柴,暖气脚底埋
面对从村民到居民身份的转变,刘炳文和村里大部分人一样,欣喜万分。为了庆祝乔迁之喜,刘炳文特地把亲戚们都请到了家里,摆了两大桌。
刘炳文的大哥刘炳荣一家住在20号楼,隔着阳台就能打招呼。刘炳荣这次买了两套85平方米的房子,一套他和老伴住,另一套给儿子和儿媳。两家都在三楼,两代人住对门。
自从搬到社区新楼以后,不仅暖和了,而且做饭也方便了。“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有顾虑。可搬过来后,新旧对比,让我这老思想有了新转变。我们原先的村子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大街脏乱差,晚上黑黢黢。’现在的新社区是\‘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暖气脚底埋。’”刘炳荣说。
刘炳文告诉记者:“社区里有6000平方米的广场,还有大屏幕、篮球场、健身器材,这些可是从来都没有想过的。”社区东侧还建有幼儿园,西侧有小学,刘炳文还听说社区南部计划建两栋老年公寓,他说以后养老也不用愁了。
据了解,五虎庄社区由丁赵、常家、柴家、冷家、李志拔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共涉及3563人,1977户。据了解,新建社区一期工程有165户二层连体别墅、12幢360户多层楼房,2012年5月开工建设,2013年12月竣工。目前525户居民开始搬迁入住。与五虎庄社区一样,陵县有50多个村庄的居民彻底告别了世代居住的低矮平房,搬进新社区,住上新楼房。
住上新楼房
仅仅是幸福的开始
儿子长大了,刘炳文开始为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寻找新的出路,他不想一辈子被捆绑在土地上。这几年刘炳文将家里的人口地承包给了邻居,自己和儿子都出去打工。刘炳文还记得,6年前刚外出打工的时候,一天差不多只能挣60块钱,除去吃饭和养活儿子,一年剩下的钱实在可怜。没想到几年下来,不仅住上了新楼,工资翻了一番还多。自己手里有钱了,做起事情来也有了底气。刘炳文今年61岁,去年开始领基本养老保险,每个月75元。刘炳文感慨地说:“终于告别穷苦日子,过上了小康生活了。”
一年的生活即将开始。9日,儿子刘泽强已经跟着大爷家的儿子出去打工,开始了一年的打工生活。过了元宵节,刘炳文也要出去打工,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河北省黄骅一家砖厂。刘炳文一天运2万4千块砖,最多的时候2万6千块。刘炳文说,为了保证工作量,一天至少10个小时都在搬砖运砖的路上。对于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强度有时候有点吃不消。虽然一天工作结束有点劳累,但是想到能挣140元钱,就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
刘炳文说,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却过得有滋味,有盼头。未来的生活是越来越好,日子过的也越来越有盼头。目前刘炳文唯一的心事,是盼望儿子早日找到媳妇,自己能早日抱上孙子。
新闻推荐
...
德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