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德林本报通讯员陈兴君
从负债累累、濒临破产到成为行业翘楚,德州恒丰集团实现涅槃式的华丽成长,由1家企业发展到拥有35家理事单位,共辖45家企业的集团,纺纱能力达到200万纱锭,挺进全国棉纺行业10强。
今年前两个考核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64%,提前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任务目标。“恒丰集团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目前集团每月新产品在几十个到一百个,可以说只要市场上有的新型原料我们都能生产,并且从技术上不断创新,从而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培植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德州恒丰集团理事长苏建军说。“我们的植物染料通过超声波专利技术,低温染色,使用纯天然固色剂、柔软剂,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色牢度达到4级,现在规模已达2万多纱锭。染色过程低碳、环保、零排放。纱线织物具备抗病毒、防霉等功能。爱慕、童泰等国际国内知名服饰公司争相抢购。 ”苏建军说,“模仿、跟风、跑量,这是很多棉纺企业陷入逆境的主要原因。企业要发展,必须抓住‘新、快\’两个秘诀,研发新产品,迅速实现量产,用新产品占据大市场,向高端产品要效益。”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苏建军向各理事单位提出战略性规定:各公司的新产品占比不得低于总产能的40%。
在恒丰集团产品展室,琳琅满目的纱线、织物让人目不暇接,天竹、天丝、莫代尔、铜离子纤维、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醋青纤维等新型纤维纱线迅速研发成功并批量生产,让恒丰集团一次次抢夺到了市场话语权。集团通过技术改造研发生产的段彩纱、包芯纱、AB纱、超柔纱等深受下游客户的青睐,每年申报专利30余项,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纺纱技术。
植物染,亦称草木染,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方法,天然、抗菌、环保,为使植物染纺织品尽快实现工业化生产,2016年5月,由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出资与青岛大学联合共建了“山东省恒丰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旨在集成和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加强合作研发,突破植物染产业链上影响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使植物染色纺织品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使研究院成为地方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院成立以后,使技术上植物染纺纱的工业化生产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截至目前,该集团先后有100余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5项新产品填补国际空白,63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5项新产品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
进入2017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多重困难挑战,集团以“规范,创新,升级,品牌”为总方针,以“做强”为主旋律,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督导、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深化与上下游企业间合作以及广泛开展挖潜增收等途径,有力地保证了集团各理事单位健康运行。
苏建军介绍,目前恒丰集团围绕整合全产业链,与产业上中下游的知名公司、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构筑了俞建勇院士工作站(省级)、山东省恒丰植物染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业孵化公司联合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精尖突破,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了纺织行业新技术、新材料的实用化时效。“按照我们刚刚制定的三年规划,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到2020年集团将会形成500万纱锭、3000台织机、1000台平缝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苏建军说。
记者点评: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纺织行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恒丰集团前身是老国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恒丰集团给出了出色的答卷,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嫁接改造传统工艺、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实现老树发新枝,再造新动能。从一家纺纱能力只有7.5万纱锭,濒临破产的企业一跃成为拥有45家企业、纺纱能力达到200万纱锭,进入全国棉纺行业10强。奇迹的背后是恒丰公司坚持不懈地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
恒丰集团能够成功实现逆袭,给人诸多启示:一是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一家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抢占市场,否则企业发展就会成为雾里看花,难有立足之地。二是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都要发自内心地尊重科技尊重人才,有了人才就能够实现绝地反击、逆境求生。“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 ”只要眼界打开,下定决心,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以“四新”促“四化”的要求,德州市会有更多的传统产业实现浴火重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德鹏通讯员张磊)近日,山东济南中外运有限公司在企业录入端以“自报自缴”新模式向德州海关申报进口干红葡萄酒14850升,货值13.6万人民币。这是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德州市完成的...
德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德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