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之说,至今在杂技艺人中仍有流传。所谓“九月会”,它既不是名刹古寺的香火庙会,也不是水陆码头的物资交易大会,而是专为杂技艺人进行道具买卖、技艺交流、组班搭伙的行业性古会——黄家镇九月杂技古会。
黄家镇亦名黄镇,不是一个乡镇,而是一个村,自古至今一直隶属宁津县保店镇,西接黄河故道(现漳卫新河),与吴桥隔河相望。从前,一条大路从河的东大堤下来,过通德桥,自黄家镇向南与“官道”相连。镇中,一条大街直贯东西,街两侧是清一色的雕梁画柱、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当年这里曾是茶馆、酒肆、商铺、客栈的聚集地,关帝庙、奶奶庙、弥陀寺、黄氏祠堂……更是气势恢宏。黄氏祠堂门楼两旁各有石狮一尊,右前方有古井一口,井旁有一棵奇异之树——杨抱槐。此树奇就奇在一株槐树在一株杨树的枝叶丛中突兀而起,杨槐二树枝叶交错,连体并生,长势旺盛,蔚为壮观。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刀记》时曾选中黄家镇作为外景地。
“宁(津)吴(桥)二县,鸡毛变蛋,出门不捎盘缠”之说由来已久,“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要论耍玩艺儿,人人有两手”是这一带杂技活动的真实写照,故宁津、吴桥被誉为杂技之乡。而作为杂技之乡的“核”,则是以黄家镇为中心的南、北八寨,即位于两县交界处、黄河故道两岸的部分村庄。历史上,这里杂技盛行,人才辈出,是中国杂技的重要策源地。唐、宋之后,词曲、戏剧的兴起与发展,使杂技受到了冲击,而作为皇家御用的杂技艺人也从宫廷回到民间,从而推动了民间杂技的发展。杂技艺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进行买卖道具、购置设施、交流技艺的场所。民间杂技艺人大都半农半艺,“农忙在家种着地儿,农闲出去耍把戏儿。”农历九月,“地净场光”,正是艺人们筹备“出去耍把戏儿”的时节。于是,人们就自然选中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原有“逢五排十”集日和奶奶庙会基础的黄家镇。明景泰年间(1450——1457),黄家镇九月杂技古会便应运而生。据 《宁津县志》载:“会期1个月,农历九月内的6个集日,主要是成交杂技和戏剧道具,十五日前后是最盛时期。每年农历八月底,云南、四川卖猴的和东北卖熊的客商便陆续赶来。古会兴盛期,每天多达3万多人,少则也有2万多人。 ”
黄家镇杂技古会上参与交易的道具品种繁多,演出设施一应俱全。杂技魔术道具小到弹丸彩豆,大到数丈高的刀山架子;兽类从本地的鼠、狗、蛇、羊到外地来的虎、马、蟒、熊;杂技、武术兼用的器械从刀、枪、剑、戟到钩、槊、鞭、锤;演出设施从钩、杆、绳、索到棚圈、影身、网子等等分门别类,一溜长蛇阵似地摆出三华里远。
杂技古会不仅仅是交易场所,也是行家里手切磋技艺的绝好去处。在道具买卖的讨价还价时,在插班结伙的组合中,在拜师收徒仪式上,他们或在村头、路口,或在茶馆、酒肆,或在演出场地,相互探讨如何 “掐活”(安装道具)、“护托”(掩护道具机关),如何“规范儿”(掌握要领)、“把罩”(选找平衡)等。
据南八寨野竹李老艺人孙宪元及道口街百岁老人李哲全等回忆,古会上的杂技、魔术等各类表演煞是热闹。村里村外棚挨棚、摊靠摊,“拉街的”(化妆流动宣传)一拨又一拨,让人目不暇接;各式各样的“摆子”(布制宣传画)把黄家镇装扮得五颜六色;棚里棚外 “唱锣歌的”、“喊影身的”(皆为口头宣传)此起彼伏,又念又唱、有领有和。软功、硬功、轻功、气功的表演各有拿手绝招,耍飞叉、踩立绳、走钢丝、骑单车、转花碟、抖空竹、蹬大缸、二鬼摔跤等表演应有尽有。孔雀、锦鸡展翅开屏,鹦鹉、八哥巧效人言。大蟒丈余粗如屋檩,细蛇尺许钻人口鼻。小小孩童,绳系发辫,悬于半空,忽高忽低煞是惊险。两枚铁球,吞入腹中,随艺人上下跳动叮咚作响。宝剑从口中拔出,殷红的血迹遮住了剑锋闪闪寒光。魔术界的名家高手一边“使活”(表演),一边“使口”(解说),以帽炸蛋,帽犹新而蛋熟,手杖转眼成了长长的花蛇。马戏棚内,高大的艺马脖串铜铃,跑起来哗哗作响犹如万马奔腾。爬刀山者赤足踏利刃拾级而上,令观者为之咂舌。
各家班主来古会首先要做的是招募艺人。他们酌情或公开招募或私下接洽。在“选”与“被选”过程中,奇技异能之士各显身手,名家高手竞持高价。各班主更不是等闲之辈,哪个是“顶梁柱”,哪个是“摇钱树”,搭眼一看便八九不离十,只要看中的在“包银”上决不斤斤计较。
古会始于杂技、魔术,但随着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些从事河北梆子、评剧、哈哈腔等剧种的戏曲班团及艺人,说唱评书、西河大鼓、木板书的曲艺艺人,表演拉洋片、大儡子戏、扁担戏等民间艺术的艺人,也纷纷赶来参加这一盛会。此举不仅推动了各种姊妹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而且也为古会带来了“艺分百种、戏称千台”之美誉。
杂技古会迎来了各路艺人,真可谓群英荟萃,高手云集。古会结束,他们或一家一户,或搭帮结伙走京串卫、闯关东、下江南、进甘陕卖艺谋生。但无论走到哪里,一般到来年再回黄家镇聚会。至清末民初,不少艺人远走异国他乡谋求新的生路。如黄家镇的黄福升10多岁在会上拜师学艺,后随师周游了西欧10多个国家……艺人们海内外的游历、演出,使黄家镇名声大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使黄家镇陷入灾难深渊。奶奶庙、关帝庙、黄氏祠堂及街面的作坊、店铺大都被拆除,砖瓦木料被强行运走修了据点、岗楼……盛行数百年的黄家镇杂技古会毁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黄家镇杂技古会虽已销声匿迹,但作为行业性古会,对中国杂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杂技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杨承田 王猛
新闻推荐
市发展环境投诉中心通报4起违规违纪案例,市发展环境投诉中心通报4起违规违纪案例
本报讯 (史纪伟)近日,市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发出通报,对德州市文广新局组织印刷企业负责人法规培训班超标准乱收费、德州市农业局综合执法支队利用行政职能以协会名义乱收费、平原县水利局因水利工程未...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