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曾几何时,很多人都对农村有着这样的认识,而两区同建却让农村实现了生态宜居风景美。
几年来,德州市的两区同建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而且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5万农民住进社区
9月3日一大早,夏津县苏留庄镇苏东社区的管善斌又一次来到社区建设工地。看着拔地而起的新楼,老人说:“这楼不仅配套设施齐全,还能抗七级地震,孩子们再也不用为我担心了。 ”
以前,管善斌老两口住的房子是上世纪60年代的土坯房,每到雨季,在外地的孩子便为他们揪心。正当管善斌全家为房子犯愁的时候,德州市推行了两区同建,他所在的村庄被列入首批搬迁计划。自2008年以来,德州市规划了1184个新型农村社区并居点,已建、在建社区340个,入住15万人。
两区同建不仅使更多的农民搬进楼房,以往脏乱差的面貌也得到彻底改变。漫步新建的社区,一排排楼房美观宜居;一条条街道整洁优美;过去的柴堆、粪堆、垃圾堆也不见了踪影,农村垃圾实现了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住进新社区,农民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不沾泥,吃水不用提”的生活。宁津县时集镇桑庄社区在每栋住宅楼附近安置了垃圾箱,成立了8人的环卫小分队,每天定时清运垃圾。今年4月,桑庄社区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社区。
“四比四评”做文明人
搬进新社区、住上新楼房,农民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也随之改变,不再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公共设施大家爱护,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新建社区通过开展 “比致富、比守法、比孝廉、比卫生”和“评致富增收带头人、评遵纪守法模范户、评道德文明模范户、评卫生社区和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四评”活动,积极打造经济发展、遵纪守法、安定和谐、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现在都在一栋楼上住着,一有风吹草动就‘满楼风雨\’,谁家也不愿意落个不和睦的名声,有点不痛快的事儿就都谦让着。 ”桑庄社区的郭爱芹说。
住进新社区,文化活动也有了好去处。每个社区都配套建设了广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图书室、娱乐室,人们经常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新社区由于人口规模增加,解决了经营性服务项目在小村不能生存的问题。如今,每个新社区都配套建设了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医务室、超市等服务设施,让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 临邑县兴隆镇的老尤陈、小尤陈、侯家、苗屯4个村合成苗屯社区后,整合4个村的卫生室,建成了拥有病床12张的社区卫生院,与县合作医疗办实现联网,村民住院能报销,甭提多方便了。
20万农民家门口打工
两区同建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规模经营和转移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形式。
园区建设促进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解除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为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8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面积达69万亩。齐河县晏城镇南北社区并居后,成立了晏城镇银河粮食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全村的土地,种植大棚早春西瓜,原南街村700人的土地,现在只需40人就能种。
从土地中解放出的农民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平原县王庙镇王庙社区的居民尹翠,以往都是利用农闲时间离家打工,如今两区同建让她结束了“候鸟”般的生活,在家门口轻松就业。2010年,王庙社区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引进了平原恒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解决就业1500人。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全市20万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元。
加快农村“三化”进程
两区同建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德州市在社区建设中,按小城镇的标准规划设计农村社区,坚持人口“向县城靠近、向乡镇驻地靠近,向国道靠近”,建设城镇型万人社区。这种新型社区配套设施与城市一样,处于城镇体系的末端,解决了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问题。在两区同建中实现了农村人口重新布局、土地规模经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一个以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专业农户为发展体系的空间布局正在逐步形成。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7%。
两区同建促进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园区建设,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农村工业园区发展到421个,占农村产业园区的48%,全市工业化率达到54%;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18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
经过3年多的努力,德州市的两区同建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等中央、省主要媒体都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省内外200多批次3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专门来德州考察后指出:德州市的做法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抓住了破解城乡一体化难题的关键点,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对中国广大传统农区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具有示范意义。□本报记者 张志宁 宋延涛
新闻推荐
宁津县人民医院——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