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宣“边区慈母”马振华与振华县
之所以称他为“边区慈母”,不仅因为他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造者之一,是边区六百万群众的领袖,为民族独立解放立下功绩;还因为,身为地委书记的他一盒烟也自己掏钱,遇见讨饭的妻子孩子,他只抱起孩子亲了亲,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只有把鬼子打出去,就一切都好办了”,他心里装着的首先是边区六百万群众;更是他从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天,就把整个生命交给了党,历尽艰辛不屈不挠、坚持原则遵守纪律、不求个人功名利禄、抱着钢铁一样的决心和毅力干革命的精神。
1905年,马振华出生于河北省盐山旧县镇附近后韩沙洲村的一个佃户家庭里。马振华生于农家,父亲双目失明,因家境贫寒,他12岁才上学。学校和务农的实践,让他看清了旧社会的黑暗。 21岁时,他在本村办起了农民学校,专门招收穷孩子,其后又成立了把式房、农民互助会,启发农民的团结斗争意识。 27岁时,马振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位教书匠的心里扬起了一面红色的旗帜。
入党后,他积极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韩集集上,他曾打得硝磺局的税警抱头鼠窜;在县城,他曾组织 200多名初小教员组成“教员联合会” ,举行反对减薪的游行示威。
自1934年起,马振华任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员,他有时扮作串书馆的笔墨商贩,出现在师生中;有时担上货郎担,走街串巷;有时扮作打短工的农民,出现在田间地头。这期间,他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先后组织起读书会、互助会、老人会、儿童团等,并在农村、学校建起一个个党支部。在1935年的津南各县,一提起串书馆的“李先生”,贫苦农民和进步师生人人皆知。“李先生”就是马振华。“七七”事变后,津南特委与鲁北特委合并为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马振华任组织委员。他与多位爱国志士一道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并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其后,他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
马振华坚持边区抗战,终日和士兵、农民生活在一起。有时和许多同志合盖着一条破布,睡在铺着乱草的潮湿地上。他和普通八路军战士一样,生活简朴节约。他在任特务团政治部主任时,有一天,来了几个客人,政治部买了一盒招待纸烟,但正巧客人中没有一人吸烟,只有马振华吸烟。事后,他对管理员说:“这盒纸烟由我自己出钱吧。 ”
在反扫荡战争中,他支撑了边区的危局。在他牺牲的这一年的夏天,斗争更加艰苦。他穿着一身磨破了的兰色粗布小裤褂,穿着一双大姆脚指都挤出来的鞋,也没用一分公款为自己买新的,也没用手中的权力给自己调换新的。
在坚持敌后反扫荡斗争中,他顾不上照料家中年迈多病又失明的老父、弱妻和幼子。那年大旱,庄稼籽粒无收,他的夫人携其幼子,沿门乞讨,靠要饭维持一家的生活,供养其老父亲。他全身投入革命后,没有接济家中一文钱一粒米。有时同志们谈到他的家庭,他说:“家庭这个问题,在现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且,像我家这样的甚至比我家还要困难的抗属,不是太多了吗?我一个人的家庭不要紧,应该设法把这个问题整个解决,按照规定优待抗属,只有把鬼子打出去,就一切都好办了”。
1940年的一天,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带领地委和宁津县委的同志在一个村庄视察工作。他的妻子带着年仅7岁的孩子讨饭,她们已经饿了一整天了,原本想让马振华管她娘俩吃一顿饱饭。可是马振华只是抱起孩子亲了亲,然后放下,摸着孩子的头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看着妻儿转身离去的背影,马振华眼里含满了泪水。旁边的同志们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埋怨马振华太无情。马振华却说:“军粮是让战士们吃了打鬼子的,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面对饥饿如柴的家人,马振华没有动用公家的一粒粮食,一分钱!
1940年9月10日,马振华和宁津县委书记张维明等同志到宁(津)、乐(陵)边界一带地区检查、部署工作。 12日来到柴胡店镇薛庄村,被敌人密探探知。敌人调集了宁津、大柳、长官等6个据点的300多日伪军,分三路包围了薛庄。深夜正在开会的马振华觉察敌情,迅即布置突围。马振华、张维明、警卫班长樊洪信等人抽枪拔步就往外冲,在村头被敌人的弹雨堵住。村中几户人家偷偷打开门,要马振华等人到家里躲藏。马振华怕连累乡亲们,执意不肯,退到村西头一座废墟抵抗。
拂晓时分,敌人向村子发起进攻。马振华吩咐张维明、樊洪信等分头寻机突围。樊洪信杀红了眼,决绝地说:“我不走,我在你在,生死一起!”马振华心疼啊!出生杨盘镇纪家楼村19岁的樊洪信,在村里是独姓独户独子,是日本鬼子逼得像他这样的青年走上随时死亡的战场。
张维明和区财政助理荣义波在突围中倒在了血泊里。马振华身边的两名战士先后牺牲。樊洪信死死盯住敌人瞄准点射,打得敌人不能近身。后樊洪信中弹倒在地上,马振华又拿过樊洪信的手枪,冲着敌人双枪齐发。子弹打光了,他又操起一把铁剪子。这时,敌人从他背后爬上墙头,朝他连开几枪,马振华手握铁剪慢慢倒下去,为抗日救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英年35岁。敌人恨极了樊洪信,凶残地割下了他的头颅。
薛庄惨案,马振华、张维明等11名同志牺牲,区委书记李茂林和农救会主任陈丙森隐藏起来躲过一难。另有一部分战士冲出敌围,幸免于难。
马振华等同志牺牲第三天,津南地委在前桃园刘庄召开了追悼大会。主席台前两幅挽联辉映日月:“烈士血洒冀鲁大地,气冲霄汉留美名;军民洒泪马颊南北,悲歌慷慨誓复仇!”“为国为民洒热血,先烈精神永存;不屈不挠承遗志,吾辈奋斗不息!”
冀鲁边区人民怀念马振华烈士,学习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编了《歌颂马振华》歌曲传唱:“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边区的慈母啊!你为革命壮烈牺牲,丢下了这悲愤的一群。振华!你的革命精神,吓得敌人发抖;你的工作魄力,迫使敌人慌走。你最后,还想扼死一个鬼子,一枪啊!正打在你的胸口……”为纪念马振华烈士,1941年6月,冀南行政公署以大柳至小店的南北向公路为界,将宁津县路东地区命名为振华县,1943年6月,为了统一领导,将振华、鬲津、宁津合并一处,统称振华县。 1947年恢复宁津县名称。
马振华牺牲后,他妻子党英芳和4个子女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毅然投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经济建设。长子马金城作为劳模两次参加国庆观礼,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崔杨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馆名就是马金城亲笔题写的。马振华一家可谓:父母忠贞报国酬,未曾怕断头。而今中华正崛起,后人擎旗竞风流。
在宁津县,当地群众至今仍缅怀这位英雄。如今,在宁津县的主城区有一条振华大街,当地上岁数的老人都知道,这条街的名字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马振华。
马振华是津南地区党的领袖,是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造者之一,为民族独立解放立下功绩;马振华烈士之伟大,不在于他立下的丰功伟绩,也不在于他是边区六百万群众的领袖,而是他从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天,就把整个生命交给了党,历尽艰辛不屈不挠,坚持原则守纪律,不求个人功名利,抱着钢铁一样的决心和毅力干革命。坚决完成党所赋予的任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董雪 通讯员 曹希增 王新宇)1月21日,团中央统战联络部长、全国青联秘书长刘佳晨一行来宁津县参观考察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活动中,刘佳晨一行来到康宁社区参加“春暖童心”公益活动,和留守...
宁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