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韩作荣说:“诗没有题材的优劣之分,只有诗与非诗的区别”。或者说,“没有大题材,只有大手笔。”一些芥微琐事,由于细节的有意味的凸现,有着洞穿心灵的力量。
而张春明的诗集《情感空间》就是借助细微的小、渺小的微,赋予了诗歌的内涵,别有洞天。柳树、古槐、老磨坊、马颊河、琵琶湾,这些都成为诗人捕捉诗意的引子,正因为作者具有细腻的才思、敏锐的诗人触角,所以一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在作者眼里已经是诗情画意,因此能够捕捉、聆听到天籁之音。
作者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粗犷豪放。细细读他的诗歌,又发现这个看似粗犷的人,却能从细微处找到诗眼,比如兰花草、紫穗槐、蜜蜂等,都能带来诗意的解读,可见作者既有豪爽的外表,又有细腻的内里。才思敏捷,常常是借物抒情,感悟通透,三言两语,见地深刻。
华莱士·史蒂文斯说:“诗帮助人们生活。 ”当我们疲于奔波之苦时,便感到生活是乏味的——太真实的生活让我们感到索然寡味;而一首清新的诗,又会让生活多了韵味,仿佛是润滑剂,让生活不再苦涩,让我们重新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
诗集《情感空间》分十辑,共150首诗歌,是诗人个人生活感受的抒发,让更多的读者在审美中体味到生活的诗意。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生活中那么多的美好瞬间,只有体验者能够感受得到。作者就是体验者,他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从花鸟虫鱼开始,从一缕春风开始,付诸于笔端,新颖,有个性,写出了属于自己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他喜欢诗歌,所以他选择了诗歌。
诗歌 《乘电梯》:“上下都是行走/内外都是等待。 ”这首诗歌仅有两行,共12个字,相当精炼,上下和内外,行走和等待,把电梯形象地描绘出来,读来有味。简约,又意韵深长。
诗歌 《这根扁担》:“这根油光麻亮的扁担/曾是父亲肩头的秤杆/一边是生计/一边是血汗/这根沧桑陈旧的扁担/曾是父亲手头的竹简/一面是岁月/一面是经典/这根曾被遗忘的扁担/躲在某个角落泪眼涟涟/一头为了昨天/一头为了今天/这根闲置多年的扁担/也许在某个傍晚被填进灶间/一半是记忆的炊烟/一半是永恒的彩练”这首诗歌朴实,但不乏经典语句,一根看似普通的扁担,当赋予它灵动的诗句时,它就变得丰富了,它的功劳就显现出来:“一边是生计,一边是血汗;一面是岁月,一面的经典;一头为了昨天,一头为了今天;一半是记忆的炊烟,一半是永恒的彩练。 ”一根扁担反映出了父亲辛苦的一生,见证了沧桑岁月,短小精悍,用词准确。
第四辑《如歌行板》中一首《也许》,又为我们展开了诗人多愁善感的一面,这样的诗歌在这本诗集中是不多见的。仿佛诗人始终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精力旺盛,乐观向上,即使忧伤也忧伤得那么大气,很少有小家子气。这也是诗人高产的原因所在。帕慕克称写作是他每天必须服用的“药丸”。不难看出,诗歌把他带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诗人敏锐而又率性而为,毫不做作。他勤奋,笔耕不辍,随处为诗。诗歌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剂药方。
第七辑《赤子情怀》里写到母亲,诗歌《五月,我对母亲说》、《相连》,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赤子情怀,读来亲切、感人。
整本诗集中,我比较偏好于诗人的短诗,比如《乘电梯》、《时间》、《相连》,虽然短,但是有诗眼,有思想,有灵性,有味道。诗人的长诗过于冗长,需要狠下心来砍掉枝蔓,瘦身才得体。
通观整部诗集,在收获诸多亮点精彩之余,感觉以作者的能力,尚有雕琢不到之处,部分篇什的诗句流于简单、浮泛,缺乏凝练。相信作者今后在诗歌的路上,能够在激越中矜持,在节制中爆发,在汹涌中平缓,甚至冷静。最终达到凝练,精致之美。
(那朵 女,原名王美英,诗人。现供职平原县大坝水泥有限公司。 )
□那朵
新闻推荐
平原县宋先生:我原来居住在平原县炉坊乡政府家属院,2008年家属院拆迁。当时,我看到拆迁公告上说有补偿款,直到现在我190平方米无土地证的土地还没给兑现补偿款。请主管部门给予关注解决。记者调查:据...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