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丁兴才,字慕华,山东平原县人,1939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羲之书画院艺术顾问,北京翰墨大家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国艺东方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
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展,全国第八届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展,兰亭奖牡丹杯全国书法展,郑州国际书法展,贵州省中青年书法展(一等奖)等专业展览;曾应邀赴日本新居滨市举办书展,赢得盛誉。
作为土生土长的德州人,如今说起德州文化颇有自豪感。提起德州文化,不得不提及书画界的丁兴才先生。他是中国书协早期会员,也是德州第一个中国书协会员。在德州,乃至省城,都可见到他的大作,其书法赏心悦目,令人叹为观止。先生不但以书法名扬遐迩,有大家风范,且品德高尚,可谓德艺双馨。因为工作原因,我几乎每年都要拜访先生,相处五年多,我受益匪浅,也算彼此了解,作为同乡后生写此文,更是有一种崇敬之情。
钟灵毓秀
每每见到这四个字,往往就联想到丁兴才先生。 “钟灵毓秀”是说美好的环境养育出优秀人才。由此我想到丁兴才先生是幸运的,他学习成长的环境和所遇恩师的教导与鼓励,对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小学时,他幸遇非常重视写字的恩师刘耀光先生,日课千字的书法作业实属不轻,而从小就迷恋写字的他却如鱼得水,作业本上每每博得“孺子可教也”的批语。读高小时,校长则把他的字贴满办公室的四壁,并亲题标语:“习字模范丁兴才”。在他十一岁时,全国刚刚解放,年终县府给省府写“呈文”,到处找高手誊写,最后选中了他。他也因此而闻名乡里,博得众多乡亲的鼓励。读初中时,毕业前夕给学校及老师题字留念,他写的字又有幸被当时的孟校长发现,说:“咱们学校居然有写这么好字的学生! ”当即派人找到他,孟校长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你写的字好哇!这是国粹呀,你要好好继承……”在北京求学时,又幸遇时任学院图书馆馆长、院长秘书的杨小梦先生。杨先生的隶书写得相当好,宽博纵逸、刚劲挺拔、变化多端,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他每每在字前驻足观赏,心慕神追、赞叹不已,因此成了杨先生的最铁的“粉丝”。后来杨先生也知道他写一手好字,惺惺相惜,就在毕业前的一天,杨先生亲自找到他,并邀他去家里做客,这令他大喜过望。杨先生亲手传授他写隶书的技法,让他看了许多精典碑帖,谈了许多亲身的经验与体会,使他茅塞顿开,犹如拨云见日。用“一日之师终生受益”八个字称许,绝不为过。
丁先生一路走来,在学习成长的旅途中,你能不为其所处的种种“环境与机遇”感到幸运吗?然而,“境遇”总是为有备者准备的,没有平时超乎常人的用功与努力,再好的环境与机遇也等于零。
非静无以成学
丁先生给我谈过许多学书心得,令人感触,发人深思。比如他谈到学书要“入静”时,引用先贤诸葛亮的话说:“学欲静也,非静无以成学。”然而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氛围下,要想静下心来,并非易事。丁先生说:要想做到“入静”,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做到内心阳光,热爱祖国,对祖国的飞速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对能够生活在当今社会感到无比幸福。不要因社会上存在某些阴暗面,而把整个社会看得漆黑一团,从而牢骚满腹,尤人怨天。第二要做到不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要关爱别人,包容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既要见贤思齐,又要提携后人。第三要做到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知道在自己身上只有一两个闪光点,而在众人身上则是星光灿烂,自己应向别人学习的东西太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所以自己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第四要做到放眼未来,不争一时的高低。要坚信只要作品好、造诣高,总是不会被埋没的,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留给后人评说也不迟。
千年传统绕不过
数千年的书法传统,给我们后人留下不尽宝藏。学习书法,传统是桥梁,是阶梯,是无法绕过去的。学习、继承、发展是必由之路。首先是学习传统,传统就是历代传承下来的帖学体系,碑学体系,以及民间书法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可各有所取,各有偏重。
丁先生书路广阔、诸体兼能、根系传统、法度谨严。先生楷书由欧而颜,后溶魏碑于一炉,形成自家面目;隶书遍临汉碑诸帖,尤对乙瑛碑、张迁碑、礼器碑、华山碑用功颇深,晚年汲取清代邓石如、赵之谦的创作风格,其隶书雄浑高古、大气凝重;行草书取法书谱、十七帖,后参以黄庭坚的收放开合,其作品跌宕连绵、势不可挡;先生小楷备受称道,既有《黄庭经》的用笔高古、神态飞动,又有《灵飞经》的结体秀美,笔意潇洒,同时也饱含着先生近70年对书法艺术的自然流露,其价值用“寸纸寸金”来形容,应不为过。
如今,仍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存在向传统学习不够的问题,不认真临习碑帖,或者浅尝辄止,作品中看不到传统的影子,既无碑帖味,又无书卷气,既无出处也无来历,大抵都是凭借自己的一点小聪明,无章无法的信笔挥洒。丁先生每每与这些爱好者交流时,总是劝大家多学习、多临帖,尊重法度就是对传统的尊重,避免固习成疾。我感觉丁先生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努力提高学养
所谓学养,包括学问和修养,作为书家,既要培养完善人格,又要提高文学等修养。
“由于自己学养不高,早年为人写匾牌,曾把‘证券\’写成‘证卷\’,贻笑大方。后经多年努力,才有所提高”。丁先生说:“别人请你题字作书,最好做到有的放矢,使所写文字内容符合求书者的心意”。藤原建树教授曾邀请丁先生去日本举办书展,丁先生了解他是位侵华老兵,后来醒悟了,愿将功抵罪,还积极创建日中友好促进会,并亲任会长。当他向丁先生求书时,先生便为其写了一首藏头诗:“藤老根弥壮,原沃遍桃李。建功在今朝,树立中日谊。 ”此诗虽欠符格律,但符合他的心意。藤原教授看后伸出大拇指赞赏不已。还将此幅作品裱好高悬自家客厅,直到他去世从未更换。丁先生也曾为德州一中原校长傅国杰写过颂词,他写道:“荣领百校首,誉满万民心”,这让傅校长深感欣慰。又如丁先生的一位老同事彭教授,学问渊博,因藏而不露,不被众人所重,然而校长慧眼识人,一再重用提拔。彭教授请丁先生给院长写幅字,先生了解情况后便提笔写了一联:“睿智识璞玉,贤明追鹤卿。 ”(鹤卿是教育界泰斗蔡元培的字),院长看后一边说愧不敢当,一边喜形于色。
人老境界高
丁先生已是74岁的老人,为人谦和低调,艺术精湛老到,深受书画界同行们尊重,都称他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但丁先生听后总是说实在愧不敢当,而称自己只是个写字匠。说自己虽然也自强不息,紧跟快跑,却仍然跟不上艺术发展的脚步,是个落伍掉队的老兵。先生对中青年书家却是褒奖有加,说他们思维活跃,意识超前,涉猎广,境界高,特别是创新精神非常可贵,很值得学习。这群中青年书法家是德州的精英,他们分别为德州赢得诸多荣誉,他们才是德州的未来和希望。
丁先生成为德州书协的顾问后,他对新领导班子表态说:“一、今后有活动,尽量别让我参加,多给年青人提供展示的机会。二、书协无财政拨款,如有赞助者,需用作品回赠时,千万别落下我,需要多少写多少。三、书协开会,组织活动,我愿意承担其费用开销。 ”虽然书协新领导并没让他破费,但他仍一再要求,诚心可鉴。笔者还从别人口中听到:丁先生曾不惜出资数万元为书画界以及为他过去所在单位的同仁们做了不少义举,但先生却一直闭口不谈。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品牌网副总编,《名家书画》执行主编,《人民艺术》编辑,青年作家)
□占宇
新闻推荐
我是从平原县农村走出来的,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如果没有当年除夕奶奶的一句话,也就没有之后我的坚持。1994年,哥哥上大一,我上初二,父母仅靠种庄稼供我们上学,加上奶奶有气管炎常年吃药,家里因此欠下了很多...
平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